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绿色联盟 > 绿色能源 > 正文

光伏产业如何化危为机

2012/10/31 15:26:16  http://www.ditan360.com/   每日新报  人气:126521

  中国低碳网讯 最近,中国光伏产业频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许多光伏企业难以为继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前天CCTV还对浙江开化“光伏产业城”上演空城计的情况进行了深度报道。央视记者调查的结论是:造成光伏企业大批停工的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

  什么叫“光伏产业”?它其实就是“光生伏打产业”(Photo-voltage Generation)的简称,缩写为PV产业。伏打,18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主要贡献是发明了“伏打电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电池。电压的单位名称“伏”就是为了纪念他。“光生伏打”,就是利用光能(当然主要是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从而直接发电。中国老百姓对光伏发电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看到我们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天宫一号”以及“嫦娥”系列探月卫星等等,它们身上都有那种太阳能电池帆板。这东西好像很高科技,好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遥远。我们日常所用的电,北方人基本上都是靠烧煤发出的火电,以及可以忽略的风电;南方人除了用火电之外,有一些水力发电,还有少量的核电。总之,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中国还没有惠及广大民众。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我们还没享受到太阳能发电这种既清洁环保又取之不尽的新能源的好处呢,怎么就一下子“产能过剩”了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产业这边从国外进口高纯硅,利用我们的低成本人力资源,利用我们的地皮和厂房,而加工出来的成品如太阳能电池板,却以很低的价格、很薄的利润,出口到欧美和日本,让人家去发展那种既一本万利又清洁无污染、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欧盟预计在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欧盟总发电量的12%。

  由此可见,需要改变的就是这个“两头在外”。这两头都需要我们争上一口气。

  首先是进货的这一头,因为我们不掌握太阳能光伏电池所需要的多晶硅提纯技术,该技术目前被国外的大企业所垄断,因而国内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都是给国外企业代工,这就注定我们在这个产业链上属于低端地位,挣的是一点点血汗钱。我们能把人送上太空,怎么就不能提炼出高纯硅呢?完全能也必须能。

  这还只是“进”的这一头,如果再研究一下“出”的那一头,就更知道这口气非争不可了。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内需不到5%,剩下95%全部依赖国外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欧盟和日本。然而事实上,欧盟和日本,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优点是冬暖夏凉且不缺雨水,缺点则是日照不足,天总是阴多晴少,这其实并不适合太阳能发电。世界上最适合太阳能发电的国家是我国,因为我国有极其广大的高原和荒漠地区,像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占了全国将近一半的面积,这些地方日照特别充足,却多属不毛之地,干不了别的用,简直可以说就是专为发展太阳能发电而存在的,这是不二选择。既然如此,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赶紧大规模利用这种理想能源呢?

  直接原因是成本,由于不掌握提纯硅核心技术,造成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居高不下,所以现在用太阳能发1度电需要0.5美元,这虽然仅是三十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但还是比目前的常规发电贵几倍。解决成本瓶颈,一靠技术进步,二靠规模效应,三靠政策扶持。欧盟和日本的办法是给予补贴,要么补贴给电网企业让他们承担光伏发电的入网成本,要么是强制别墅等住宅用户必须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政府再给予这些用户补贴。总之,国外的做法值得借鉴,可使我们少走弯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国家制裁我们的光伏产业,也不必过分沮丧,“危”即是“机”,我们可以顺势将光伏产业的重心放到内需上,从而促进新能源产业全面升级。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