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绿色联盟 > 绿色能源 > 正文

“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概况

2014/7/9 14:29:24  www.gov.cn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人气:35191

       一、概述

      “十一五”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迅速崛起为世界能源大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消费总量世界第二,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影响力明显提升。


图1 2010年世界一次能源主要生产国所占比重


图2 2010年世界一次能源主要消费国所占比重

       这五年,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能源工程,建成了一批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人均用能条件不断改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步提高,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明显优化;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装备水平取得长足进步;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危中寻机,把消极因素变成了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能源“走出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抗击特大自然灾害,保障能源应急供应,显示了能源行业急国家之所急的社会责任感和众志成城的战斗力;能源行业管理得到加强,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成就

     (一)能源建设成就显著,供应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五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十五”末的21.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29.7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6%,能源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23.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32.5亿吨,年均增长6.6%。较好地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图3 2005—2010年一次能源生产、消费总量情况

       原煤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32.4亿吨,是2005年的1.4倍,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5%。重点建设了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8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7.5%,煤炭生产集中度大大提高。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2005年的2.81,历史性地降到了1以下。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4.5亿千瓦,全国总装机达到9.7亿千瓦,5年几乎完成了前50多年的装机总量,每年新增装机超过了英国全国的装机,创造了世界电力建设的新纪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44万公里,变电容量19.9亿千伏安,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和2.4倍,基本实现了包括新疆、海南在内的全国联网,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石油工业实现稳产增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居世界第五,其中海上原油年产量超过4000万吨,再造了一个海上大庆。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亿吨/年,千万吨级炼厂达到18座。全国原油和成品油干线管网初步形成,管道总长度达到3.7万公里,比“十五”末增长85%。新发现了南堡、古龙、南泥湾等63个油田,国内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42亿吨。

       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达到948.5亿立方米,消费量1075.8亿立方米,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2.3倍。这五年,先后开发建设了长庆、普光等大型气田,发现了荔湾等气田,新增地质探明储量2.5万亿立方米。建成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川气东送、陕京三线等国内天然气骨干管线,天然气管道总长度达到4万公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煤层气抽采利用量超过32亿立方米,页岩气试验探采工程已经启动。

       国家石油储备从无到有。一期项目4个基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已实现满储。中长期规划顺利通过审批,独山子、兰州、黄岛等二期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储油设施从地上储罐发展到水封岩洞。

       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国相继发生了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举办了国庆六十周年庆典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能源应急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并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表1 “十一五”能源发展主要成就表

2005

2010

年均增长率(%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

亿吨标准煤

21.6

29.7

6.6

其中:煤炭

亿吨

23.5

32.4

6.6

原油

亿吨

1.8

2

2.1

天然气

亿立方米

493

948

14

非化石能源

亿吨标准煤

1.6

2.8

11.8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亿吨标准煤

23.6

32.5

6.6

其中:煤炭

亿吨

23.2

31.2

6.1

石油

亿吨

3.3

4.3

5.4

天然气

亿立方米

467.6

1075.8

18.1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24940

41934.5

11.0

全口径发电量

亿千瓦时

25003

42072

11.0

其中:水电

亿千瓦

3970

7222

12.7

火电

亿千瓦

20473

33319

10.2

核电

万千瓦

531

739

6.8

风电

万千瓦

−− 

446

−− 

电力装机规模

亿千瓦

5.2

9.7

13.3

其中:水电

亿千瓦

1.2

2.2

12.9

火电

亿千瓦

3.9

7.1

12.7

核电

万千瓦

685

1082

9.6

风电

万千瓦

126

3100

89.8



       (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发展迅速

   五年来,无论是传统能源结构调整,还是清洁能源发展,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电力工业“上大压小”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关停小火电7210万千瓦,完成计划关停目标的140%,加速优化了电力工业结构。全国在役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由2005年的不到一半,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从370克下降到340克,累计节约原煤超过3亿吨。“上大压小”走出了一条电力工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山西省率先拉开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大幕,内蒙古和宁夏联手打造宁东-上海庙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河南、贵州、山东等省推进煤矿企业强强联合,极大地推进了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这五年,全国累计关闭小煤矿9000多处,淘汰落后产能4.5亿吨/年。形成了5家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9家企业煤炭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千万吨级以上煤炭企业集团超过50家,产量达到17.3亿吨,约占全国的58%以上。

  水电发展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是我国水电建设规模和建成投产机组最多的五年。龙滩、景洪、构皮滩、拉西瓦、小湾、瀑布沟等大型水电站先后建成,累计投产9000万千瓦。三峡左右两岸26台机组、1820万千瓦全部并网发电,累计发电量达到4500亿千瓦时。水电装机达2.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向家坝、锦屏二级、金安桥、官地、长河坝、沙沱、大岗山等大型、特大型水电站陆续开工。

    核电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核准了13个核电项目,共34台机组、3702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8台、3097万千瓦,在建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三门、海阳和台山率先建设世界上首批三代核电机组。我国在运机组达到13台、1080万千瓦。投运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多项指标在世界核电运行者协会同行评估中居于领先水平。

     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全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累计达到3100万千瓦,连续5年翻番增长。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蒙西和甘肃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均超过500万千瓦,河北、吉林等多个地区装机超过250万千瓦。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在世博会期间并网投产,成为除欧洲之外世界上第一座海上风电场。总规模1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在江苏启动。

    太阳能产业较快发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有序启动,实施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建成27万千瓦示范项目。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光伏电池产业链,年产量已突破800万千瓦,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一半。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规模继续扩大,保有量超过1.7亿平方米。

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节约近7亿吨标准煤。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2010年装机比重合计占26.6%,比“十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8.6%,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5年累计超过3万亿千瓦时,替代原煤1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30亿吨。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和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高煤炭回采率和油田采收率,降低电网线损率,开展节能调度和发电权交易,对节能减排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4 2005—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
(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

       (三)坚持互利共赢,能源国际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十一五”是我国能源国际合作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国家能源局和有关部门、能源企业共同努力,大力实施 “走出去”战略,合作共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骄人成绩。

       多双边合作机制建设与对话交流日益加强。我国参与的多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达到60多个。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能源合作、国际能源论坛等组织的正式成员,是能源宪章的观察员国,与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双边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通过这些对话交流,落实了一批能源务实合作项目,宣传了中国能源政策,促进了互信与理解,为能源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能源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历经15年艰苦谈判,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终于尘埃落定,顺利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实现了双线贯通;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建成投运,二期开工建设;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境外段同时开工。这些通道建成后,将形成年输油量5500万吨、输气量300多亿立方米的能力。深圳、福建、上海等LNG接收站建成投运。我国陆上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境外能源资源投资和勘探开发取得积极进展。五年来,境外油气投资累计达到720亿美元。与4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31个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和技术服务合同。初步建成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洲、中东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境外油气合作呈现出油气并重、海陆并举、常规与非常规资源并进的特点。开展境外能源合作的同时,大力支援资源国经济建设,帮助其解决就业、改善民生和提升产业水平,促进了共同发展。

       能源对外合作领域从油气扩大到煤炭、电力和新能源。神华、兖矿、内蒙古庆华等中央和地方能源企业,与俄罗斯、蒙古、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的煤炭资源合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核、中广核积极开展境外天然铀资源合作。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突破,电力设备已出口到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四)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使用效率,用无限的科技潜力改变有限的能源资源约束。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新的成果。“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列入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专项攻关形成了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等21项新认识,突破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等24项重大核心技术,获得162项专有技术和30项新产品新工艺。中国实验快堆成功实现临界,高温气冷堆试验示范工程即将开工建设。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60万吨煤制烯烃等示范工程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煤化工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大型能源装备具备自主化制造能力。二代改进型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核电控制系统、蒸发器U型管、应急电源、核级阀门等一大批核电关键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三代核电超大型锻件、蒸发器、主管道、安全壳等关键设备能够自主制造。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大型空冷和循环流化床等火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兆瓦风电机组批量生产,5兆瓦风电机组已经下线。±800千伏直流输电和100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分别达到90%和67%。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成功,LNG运输船和VLCC超级油轮实现“国轮国造”。国产600万吨成套采煤装备投入使用,1000万吨综采装备开始试用。重型燃气轮机和抽水蓄能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

        能源行业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通过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四位一体”的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开展能源科技成果普查,编制《能源科技发展指南》。设立39家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评选首届国家级能源科技进步奖。建立能源行业标准新体系,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电网等专项标准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累计发布了588项能源行业标准。组织了更加高效节能的700℃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研发联盟,开展了更具前瞻性的行波堆核电机组等未来能源技术研发。

     (五)加强民生能源工程建设,城乡居民用能条件不断改善

2010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水平达到2.43吨标准煤,比2005年提高了34%;人均用电量3135千瓦小时,提高了64%;人均天然气消费量80立方米,是2005年的2.2倍。人均电力装机0.72千瓦,比2005年增加0.32千瓦,提高了80%;


图5 2005-2010年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5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323亿元,总投资1455亿元,提高了农村供电能力和用电水平,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每年约350亿元,解决了3000多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村沼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年利用量达到160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装机突破500万千瓦,增加了电厂周边农民收入。在偏远农村地区,推广利用太阳灶、太阳房和太阳能热水器。2010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10年农村人均生活用能量比2005年提高了55%。

       加快建设城市供热机组。五年来,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600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替代了大量燃煤小锅炉,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供暖问题。在北京等大城市推进煤电退城进郊,电代煤和气代煤采暖工程,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

       加快西藏电力建设和新疆能源开发。西藏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解决了西藏主电网覆盖的全部32个县、17万户、76万人的用电问题;克服高原施工困难,建成11万千瓦燃油应急过渡电源和单机18万千瓦的燃气机组;开工藏木水电站,建设青藏联网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供电问题。这五年,在新疆开工建设700万千瓦燃煤电站项目;在南疆三地州建成了17万千瓦应急燃机电源;实现了新疆电网与西北750千伏主网互联;实施“气化新疆”工程,北疆三条天然气管线陆续建成,南疆气化乡镇工程全面展开;新疆作为全国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开发步伐加快。

     (六)能源行业管理得到加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2008年3月,组建国家能源局,履行全国能源行业管理职能。此后,15个省区先后组建省级能源局,能源管理力量进一步增强。2010年,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4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能源工作的高度重视。

        国家能源局成立以来,把制定实施能源战略、规划、法规、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谋划重大项目布局,引导和服务能源行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修订和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能源法》制定和《煤炭法》修订也取得阶段性成果,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推进和实施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十一五”规划,加强规划引导作用;能源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探索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改革顺利实施,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电力双边交易试点积极推进;完善能源行业管理体制,发布产业政策,颁布行业标准,创新管理方式,能源行业管理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