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生态视界 > 正文

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新进展

2014/5/27 15:25:28  http://www.ditan360.com/   学习时报  人气:17943

  中国低碳网 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单元和人群聚集地,城市建设是理论界和城市建设者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出现不利于经济活动的趋势和世界资源日益衰竭的情况下,作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中国在世界碳减排工作中的责任重大,这一地位和责任决定了低碳城市应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中重要的方式。

  “低碳城市”的内涵及其评估体系

  低碳的实质在于减少能耗、提高能效、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我国国内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更侧重对“城市”一词,认为低碳城市应该首先落脚于“城市”本身,探讨“城市”本身的价值;“低碳”是手段和状态,“城市”及其价值才是目的,关注和研究低碳城市,实质上是关注和研究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

  与对低碳城市这一概念内涵理解的差异相对应,国内外对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也有众多不同的版本,这些评价体系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在指标设计和权重选择上各有千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公布我国首个低碳城市评估体系以来,我国国内对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和绩效测评体系也日趋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评估体系从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四个方面选取指标;有学者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能源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低碳城市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还有学者针对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理念、低碳能源、低碳环境五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

  中外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模式

  国外发达城市在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先行一步,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目前总结出的成功模式包括:以节能零排放为方向的哥本哈根模式、以产业低碳转型为支撑的伯明翰模式、以低碳社区建设为中心的伦敦模式、以全面建设低碳社会为主体的东京模式,等等,不尽相同,但整体上都具有综合型低碳城市的特点,即以降低居住能耗、减少生活排碳、改善交通状况和交通用能为主要内容。

  而同样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低碳城市建设内容就更侧重于工业发展的内容,这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并行,与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模式不同,所以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需要注重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目前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中有相当数量的城市遵循以保定为代表的立足新能源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产业主导型模式,还有一部分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上海东滩生态城为代表的新区示范型模式。

  还有学者对中西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规划,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规划目标较高;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相对较晚,规划的动机更偏于经济增长,减碳的主动性较弱,目标贴近国家要求。此外,中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内容多,以产业规划为核心;西方的规划内容相对较少,集中于市政领域。在规划实施上,西方的规划多采用市场手段,而中国的规划较多依靠政府推动和行政措施。

  我国国内在低碳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形态、低碳城市规划和低碳、绿色技术方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突破。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经验主要采用紧凑型城市布局,多功能、混合的城市空间利用方式,综合交通模式及城市碳汇系统来进行低碳城市空间安排。国外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大量的微观实证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低碳城市的主要影响机制包括:较高的密度(人口、建筑、经济活动)、混合的土地利用以及紧凑的空间形态能够减少居民出行距离和需求,提高公共交通设施利用率,从而降低交通碳排放;较高的密度能够减少住宅、商场、办公楼等用于冬季采暖、夏季降温的建筑能耗;更为紧凑和科学的空间形态可以有效减少新建大型基础设施的需求,间接到达减排效果。

  我国低碳城市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技术、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城市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低碳意识和价值观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在2010年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关于从环境伦理和伦理规制来研究低碳城市的文献,但数量比较少;2013年以来也有关于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意识、低碳认知度的研究等微观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丰富了我国低碳城市研究的成果,但相对国外建设比较成熟的低碳城市来说,还是需要加强。

  此外,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对低碳城市理念的理解还有偏差,造成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过于注重产业减排方面的要求,而对交通、市政、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等子系统没有统筹考虑;二是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的标准过于宽松,所给出的目标往往是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比例,即相对减排,相对脱钩目标,这与发达国家明确提出碳排放量削减的具体目标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一做法适应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处于初期阶段经验不足的现状,但不利于对未来的建设实践发挥明确的指导作用;三是我国低碳城市规划较多使用强制性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类型较为单一,而国外城市在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上更加灵活;四是在低碳城市建设保障方面,国外案例通过立法和引入专门标准、设立专项基金等手段来实现,而国内的城市手段显得比较匮乏。五是只关注低碳城市本身,缺乏对城市所在区域及城乡间的统筹。六是现有低碳城市建设只关注先进技术,忽视本地适宜技术的运用。

  在评价体系方面,虽然每套评价指标体系都有自己合理的理论基础,但整体上缺乏普适性,对不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城市之间进行对比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在未来低碳城市建设和评价中的混乱。具体方法上,指标的权重设置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的,但采用德尔菲法的不在少数,主观性也无法消除,同时由于指标体系含有定性指标,对低碳城市的全面准确的评价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如何确立科学合理、具有普适性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至少国家级可量化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未来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实践方面,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在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完善规划工作的同时再提高工作的细致性和精细程度。一是低碳城市的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紧密结合城市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产业特点,建设别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二是为实现“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要采取多种途径实现城市建设推进,把强制推进措施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市场调节手段相结合、增加碳汇等交易设施,用更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城市建设目标;三是不断改革投融资体制,把政府推进与市场自主参与相结合,加强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