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政府合作 > 政府合作 > 正文

民间环保组织用CITI指数倒逼企业加强产品供应链管理

2014/7/22 14:37:38  http://www.ditan360.com/   中国环境报  人气:5583

  名牌企业,名气自然响当当,但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未必有说得那么光鲜。一些品牌企业盲目扩大生产,一味追求利益,产品制造过程中上游供应商不执行环保标准,供应链上污迹斑斑。

  一个真正的品牌须经得起环保标准考量,才能获得公众认可。近日,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首次推出CITI评价指数,用一系列考核指标,对全球品牌表现打分和排名,希望中外消费者能够关注CITI指数,用自己的购买选择权做出绿色选择,为中国和全球的污染减排提供动力。

  社会责任报告无法撇清供应链污染之嫌

  每年,很多大型品牌企业都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部分企业还会同时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这给很多公众一个错觉,一些享有全球声誉的跨国企业,他们已经采取措施来监督和限制他们海外工厂在环境方面的影响。

  而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有相当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几乎不会涉及他们全球生产供应链的环境影响,这一点可以从CITI指数看出端倪。

  全球报告指数(GRI)是联合国推动的考核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其中有两条确实是涉及到了供应链环境的影响,但是其只占到了权重的1/17。

  碳揭露项目(CDP)等一些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或排名,对供应链活动方面的评价占整个可持续性评价的权重比较小,在供应链的监督/管理/披露方面,即使是最低等级也不会影响到其总分的5%。

  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虽然有更多项涉及环境问题,但是关注到的供应链主要还只是一级供应商,只有一个关于企业在气候战略中如何考虑上下游供应链(“下游”指客户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碳揭露项目(CDP)的主要关注点是温室气体排放,现在加入了水和森林,但是对最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问题依然不能完全触及到。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JosephLuk认为,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让跨国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展供应链环境监管项目,有相当数量的跨国企业对其他国家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并不关心。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600家大型上市公司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有适度纳入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管理,且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表明其在采购决策过程中纳入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准则,甚至于大多数参与其中的跨国公司也只是局限在其可持续发展行为对于本国环境的影响,像是办公室、零销店以及其产品的碳足迹等。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供应链关注的不足,不利于应对中国日益严峻的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中国的制造业将大量的产品出口给世界,但大量的污染却留在国内。因此,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需要企业履责,来推动环境的改善。“目前最为缺乏的是企业有效参与,特别是在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国际品牌在华工厂和供应链已成为中国目前严峻的污染问题的组成部分,但是,多数国际品牌对其污染“贡献”采取的控制措施却极为有限。

  “补充供应链方面的考核指标很有必要。”民间环保组织认为,许多进行大量海外采购的跨国企业应从其商业实践着手,参与解决环境问题。这些企业急切需要识别供应链的主要污染环节,定位供应链污染中的主要供应商,追踪和评估主要供应商的污染排放以及能源和水的使用,并设置采购准则的环境门槛。

  当发现问题时,企业须采取措施要求问题供应商整改并跟进,以确保污染问题得到解决。此外,企业需要推动其供应商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便公众知情,能够更好地参与监督周边工厂日常运作与排放情况。

  现有可持续评价工具尚存不足

  在商品社会中,买家想买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就意味着如果“买家”(一家重要的国际企业)要求供应商对环境负责,如同要求保证产品质量、价格、交付等商业合同或采购协议强调的重点一样,“买家”很可能会得到它。

  但是,有专家认为,现有可持续评价工具先天不足,行为守则与自愿性标准存在局限性,让品牌企业难以有足够动力监管供应链污染。

  为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一些品牌逐步开始重视供应链环境管理,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是从最容易的环节开始着手,而不是从最重要的环节去修复。

  “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常常发生在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最终产品的组装商或包装商)以外,集中在二、三级材料供应商处。”民间环保组织在品牌企业的沟通中发现,很多企业只重视一级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对二三级供应商,以难以掌控为由,不愿意履行应有的监管责任。

  一般情况下,品牌企业会要求其供应商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但是,目前很多行为守则对约束供应商的环境行为存在很多局限性,特别是在我国环境执法不严、买家企业只关注利润的情况下,供应商常常通过放松环境管理,降低成本,以赢得合同。

  “只是简单地要求供应商保证去‘实践环境保护’或遵守法律,很可能会沦为一句空谈。”一位长期为企业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咨询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供应商行为守则的执行,需要用监督、审核和减少甚至停止采购的商业手段相结合,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也就是说,需要品牌商将绿色供应链要求纳入供货合同或采购订单,作为实施商业采购行为的必要条件,以此来确保其有效地实施。“目前,这样周密的管理程序是极其罕见的,只有极少数的公司采用。”

  一些企业在被曝光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以后,对外强调已通过ISO14001认证,企图获得公众谅解。马军认为,ISO14001是自愿性的环境管理体系,只能部分影响供应商行为。这套体系基于目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体系——“怎样做”,而非绩效——“做了什么”。ISO14001及相似的体系较适用于较高层级的工厂,对于环境表现不佳的工厂,此类评估体系的影响较为有限。许多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污染地图数据库中有违规记录的工厂,甚至有些存在多条违规记录的企业都拥有ISO14001认证证书。

  尽管一部分企业利用现有的评价体系对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考量,但是这些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阻碍了企业对中国日益严峻污染问题应做出的努力。

  全球环境污染问题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工具之间的不匹配,促使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开发一个旨在解决中国污染问题的评价工具——绿色供应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数(CITI)。

  CITI指数要求品牌商查验供应链

  近年来,中国环境信息公开的进步和公众参与的发展,为形成多个利益方合作参与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性。自2010年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民间环保组织合作,先后推动IT和纺织行业数十家品牌运用污染地图识别和控制供应链污染,并开展定性评价。

  2013年8月起,IPE开始与NRDC展开合作,对供应链环境管理评价体系进行了大幅完善,并吸收多方意见,最终形成了绿色供应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数(CITI)。

  作为现有评价工具的重要补充,绿色供应链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指数(CITI)更专注于对供应链环境管理的评价。CITI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引导企业进行政策改进,助力中国污染减排。按照CITI提升评分的举措,长远看来,有助于健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推动实质性改善,降低生产过程的碳足迹。

  CITI既是一个量化的指标体系,从沟通与跟进、合规性与整改行动、延伸绿色供应链、数据披露、责任回收5个评价领域设定了10项指标。同时,10项评价指标和每个指标下的5个等级,每一步都是由浅入深,因此评价标准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张路线图,由易到难地引导品牌由浅入深地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最终,形成绿色供应链的最佳实践。

  同时,CITI评价还能够反映出品牌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有体系解决供应链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民间环保组织加强对企业监督,推动品牌从环境合规迈向持续改进,直至形成最佳实践。

  CITI指数建立在数据平台和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品牌企业需要借助社会监督力量,确保其供应链条能够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达到环保标准;政府可以扩大信息公开,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环保;而中外消费者也可以借助CITI的量化评价结果,用自身的购买选择权支持和鼓励有意愿、有体系解决供应链环境污染问题的品牌,为应对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环境挑战提供强大动力。

  马军提出:“首期CITI评价涉及的品牌在全球拥有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希望中外消费者能够关注CITI指数形成的品牌表现得分和排名,用自己的购买选择权做出绿色选择,为中国和全球的污染减排提供动力。”

  但是,从目前发展情况看,绿色供应链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截至2014年6月,民间环保组织共推动超过1600家品牌企业进行沟通说明或披露排放数据,其中数百家企业进行了实质性的整改和完善,但是,仍有47家品牌未对其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做出任何回应。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