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气候大会,中国低碳网,低碳经济第一门户 Low Carbon of China
  • 低碳未来:我们的文明之路
  • 2011/11/22 15:26:16 http://www.ditan360.com/ 中国低碳网总编林辉

  低碳,不仅仅意味着从技术层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或者说,这远远不够。

  我们更应从人类文明的高度与全球文化的视野,建设低碳世界,推动我们的共同未来。

  放眼宇宙,只觅得一个蓝色星球。

  它不仅是人类的,也是世间万物的。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和平共处,只有人的欲望与心灵和睦统一,它才成为我们的生命家园。

  这个星球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国家,均需着眼现实、兼顾历史、彼此施予、同舟共济。

  正因此,和平、和谐、和睦才是最高的低碳追求。

  正因此,宽容、爱、善良才是低碳的文化本质。

  也正因此,学会“舍得”、“放下”是发展的必须。同时也是国家的美德。

  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国家,正是低碳文化的东方源头。

  当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为全球瞩目,“低碳”获得了中国人民的共鸣。

  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勤劳朴素,包容兼爱,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天下大同的理念,过着自然、简俭的生活。

  还在中国古代的大禹时代,中国人就为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卓苦的努力,为世界的治水科学作出了贡献。如今,位于四川省的都江堰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在2200年后的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果和谐、中庸之道、克己归仁。它概括性地诠释了“低碳”的文化内核。几千年来,它教导我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注重对资源与能源的节约。

  我们今天迫不及待地应对气候变化、防止全球变暖,正是曾经迫不及待、毫无节制地一味发展的结果。

  三千年前,中国伟大的典籍《易》指出:亢龙有悔。如果工业发达国家早就知悟这样的因果关系,并遵循正确的道路,就不会有今天的全球性危难。

  中国人乃至东方人追求一种哲学与境界:“道”。“道”的主体思想,便是注重整体、致力和谐、看到互动,提倡可持续,在变化中进步。

  当前世界所关注的生态系统性依存与全球性保护,正是“道”的思想所在,依据“道”的精神去实践,才是问题解决之道。

  几千年来,我们实践的“仁”正是相信人间有正道,世界有需要遵循的原则,要敬畏自然和正视我们的所能所为。“仁”以爱为核心,如果我们都本着“爱”去发展、去指导与约束我们的言行,去兼顾其它国家、民族、种群的权利与福祉,那么我们就能避免更多的痛苦,就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粮食危机、水危机、空气污染。

  几千年来,我们坚持“中庸”,也正是看到了事物过度发展所带来的危险,既谋求发展以满足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现代化的需要,又注重合理、有序、适度。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昭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全世界,需要的是一颗心:同袍之心。当岛国沉沦于大海时,沉沦的是人类的理性和良知。

  至当代,中国政府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同步时代,更明白、准确地反映了21世纪时空下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与实践之旅。

  “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六项内容之一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生态文明”将生态建设上升到了文明的语境,跨越了自然生态的单一属性与视角。

  2007年9月,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先生创作诗歌《仰望星空》,再一次表达了中国人对人类发展的真诚而深邃的人文思考,以及在大自然面前秉持的谦卑、敬爱的态度。

  2011年11月,当来自这个星球不同地域的人汇聚在南非——这个和中国一样伟大的国度,当全世界的目光落在大洋西岸的德班市,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希望,我们心怀的梦想与祝福正如几千年来的一贯思想:道法自然,和平兼爱。

  诚然,人类在极端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是多么渺小。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在大自然的“惩罚”面前仍然只是脆弱的“积木”。

  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气候危机呈现在全人类面前,恰恰可以反映和检验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促进人类的进步与团结。

  这何尝不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性”呢,何尝不是“太极”所蕴含的真理呢,何尝不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呢。

  我们对可再生能源的追求必将最终导致能量的科技革命。我们在封存、捕集二氧化碳的时候也必须封存、捕集我们的暴戾与自私。

  我们需要积极行动,发展科学、节约资源、投入资金、建设碳市场,但我们同时要拥有低碳发展系统观,从文明的高度、文化的广度、心灵的深度,作一内外、全面的整体提升,站在包含技术、超越技术的层面来创造“低碳”未来,正确认识自己并以终极的关爱和实在的改变赢得明天,以有限获得无限。

  气候无国界。也无你们、我们、他们之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凡地球公民,均需努力。

  2011/10/8

  (作者:林辉,中国低碳网总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7次会议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7次会议日程: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地点:南非德班参与人员: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的代表目的:大会旨在寻求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决议,以及2007年12月13日达成的巴厘岛行动计划、2010年11月16日达成的坎昆协定。[详细]
COP16中国青年团成员——那拉荣泰
姓名:那拉荣泰职务:COP16中国青年团成员简介:以青年视角撰写评论,同时参与国内NGO政策学习讨论工作。[详细]
无缩略标题
姓名:杨富强职务: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简介:杨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可持续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详细]
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与能源中国项目主任——侯艳丽
姓名:侯艳丽 职务:WWF气候与能源中国项目主任简介:重点关注气候谈判进展和谈判过程中中国与各国的协作。[详细]
乐施会COP17代表团成员——吕美
姓名:吕美职务:乐施会传播官员简介:作为COP17代表团成员,将在德班开展气候变化传播国际论坛。[详细]
  • 总顾问:陈锦华
  • 主办:中国投资协会  中国投资杂志社
  • 客服热线:010-68095811  68095812
  • 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匡双礼
  • Copyright © 2007-2011 ditan360.com 中国低碳网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34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