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已于本周一(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这已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的第二年,但哥本哈根遗留下来的几个核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最为紧迫的难题是《京都议定书》的未来安排。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近20年来最重要、最富有成效的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框架。由于2012年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即将结束,今年的德班会议在名义上被赋予了“最后一站”的期待,下一棒如何安排,无论如何须得给出一个交代。
由于金融危机仍未消褪,经济竞争力的顾虑、国内政治考量,国际社会对于能在德班一锤定音通过《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保证2013年无缝衔接不抱太大期望,但是普遍期望德班至少应当确认议定书的延续,并列出一个靠谱的时间表以实现到下一个承诺期之间的平稳“过渡”。
1997年签署、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对包括西欧诸国、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经济转型国家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提出强制性的量化减排要求,并确立了碳市场作为履约灵活机制。
时过境迁,1990年代初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阵营两分法二十年来日益受到挑战,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碳排放上的崛起使得局面变得更为复杂。发达国家的诉求越来越向重新定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气候谈判首要铁律倾斜。
即便长期以来《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支持者欧盟也在10月份的巴拿马会议上“漫天要价”——意欲将《京都议定书》作为谈判筹码,将其与中国、印度以及美国的进一步减排承诺捆绑在一起,借此摆脱独自留在“京都”框架内的窘境。对此,中、印、巴西和南非这些发展中阵营的领军人物显然难以接受。
因此,德班会议注定不会平静。
就在德班大会开幕的第一天,《京都议定书》的议程讨论尚未开始,传来加拿大要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消息。后来得到证实,加拿大环境部长在国内宣布将在12月下旬正式提出申请,这样一来在2012年底之前就可能走完退出程序。
谈判桌上国家集团之间相互掣肘的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种不妙的可能:过度捆绑会将德班大会带入僵持,重现哥本哈根之后相互指责、动弹不得的瘫痪场面。如果南非主席国能向墨西哥外交官们学习,发挥强有力的救急手段,最好的情况下或许能够再现去年坎昆大会的奇迹,裹挟各国写出一个时间表来。不过,这类政治性协议的不够可靠,明年还需要加班巩固。这样的结果不算成功。
此外,我们不应忘掉美国。虽然大家都知道美国对《京都议定书》的答案一定还是“不要”,但请注意,这可不代表没兴趣掺和,而美式的“不要”常常意味着改写游戏规则。从今年前几次的谈判准备会来看,美国不一定甘于寂寞,仍可能尝试用绿色气候基金这类发展中国家格外关切的议题绑架谈判进程、转移注意力。
那么,德班在《京都议定书》上能达成什么好的结果?
从政治可行性来看,依然是一种“过渡期”安排,但各国都得清楚这“过渡”的桥梁直通第二承诺期,任务明确,时间表清晰。这需要欧盟在德班不含糊、不附带条件地表态支持京都第二期,而那些想要躲在美国背后逃避减排责任的国家则须直面国际压力和后果。
与此同时,不具有《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未来法律形式方面亦可以做出更加积极、开放的表态。只有这样的过渡期安排,才能保护来之不易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度过风雨飘摇的低潮,确保各国减排行动、国际碳市场有据可依、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