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早已被一些业内人士预言:“很难有实质性进展”,毕竟在当下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气候变化谈判举步维艰。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叶海林特作如下点评:
叶海林:像丹麦这样一种所谓哥本哈根童话,它对中国真的有多少借鉴意义吗?可能在丹麦真的有些城市,可能真的跟中国某些城市它的规模和经济模式都是比较相似的,或许这些城市可以去尝试一下,但是作为我们要知道,支撑丹麦零碳生活的这些产品往往是在别的国家生产,那么也就是说碳排放是由别人来承担的,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在我们国家这个范围之内,如果我们在某个地方实现了这种零碳生活细节,很可能意味着,在另外的一个地方的碳排放量就要增加,比如说骑自行车很环保,但是生产自行车就不那么环保,而谁来生产自行车?实际上这就是整个德班气候大会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有些国家认为自己在道义上在技术上都有这个减排的优势,而要求另外一些国家做出减排承诺的时候,那么双方的这种利益其实不是可以协调的。
我们可以说哥本哈根是一个童话开始的地方,但是它也是一个童话破灭的地方,《京都议定书》在哥本哈根遭遇冰山以后在坎昆没有复活,其实在德班也已经再埋葬了一次,我们注意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京都议定书》看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没能用这么一个童话来诓住发展中国家去承受过度的减排成本,也是因为在最近两年之内,实际上就发达国家自身使用碳政治来引领未来全球经济秩序这样的一种决心其实也是下降。
道理也很清楚,现在欧洲是债务危机深陷,这个时候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太愿意关注“碳政治”,他们更关心如何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在这一次德班峰会上,我们看到所有参与方的立场都在趋向保守,这种保守意味着下次不管全球气候大会还有没有,但是气候问题在全球将越来越没有办法去形成共识,它会变成一种双边甚至是单边主义的行动,像为进入欧盟的飞机征收碳税这种事,恐怕以后我们会越看越多,发展中国家真正要关心的,不只是要建立一套全球的共同行为体系,也要关心在发达国家碳政治方面,单边主义倾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工业化大国,我们去如何面对,在达不成国际共识的时候,别人如果要单边出手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一直应诉还是我们相应的出台我们的反制措施。
【叶海林简介】
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2000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为中央机关政府公务员,2004至2006年为我驻外使馆三等秘书,2006年2月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目前主要从事南亚地区政治与国际关系、反恐怖及非传统安全研究。学术代表著作有:专著《巴基斯坦——纯洁的国度》,译著《空间战争》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