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中国新战略让人民幸福
  • 2011/3/4 9:09:39  http://www.ditan360.com/  国际在线
  •   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美国《大西洋月刊》对中国的GDP增长战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行了关注。文章认为,中国的GDP战略已经由单纯地追求“增长”转变为关注“民生”,注重人民的幸福。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周即将开幕,大会将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不再将重点放在GDP的增速上,更多的转向关注人民的幸福。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透露,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将GDP的增速设定为7%,这个数字比上一个五年规划要低。

      难道说高速的GDP增长并不一定等于幸福?从最近几周中国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有关民生、全民幸福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官方释放的信息即是如此。中国的官方媒体新华社发表了文章,讨论为什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政府更需要关注“民生”、“生活质量”;一些城市也不约而同地打出了“幸福城市”的口号。

      即便是中国的一些严肃治学的经济学家,也极力推崇构建“国民幸福指数”(GrossNationalHappiness)。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不丹王国提出的,与“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某些观念不谋而合。这个观念很简单:经济发展这个概念本身区别于发展,发展是综合了可持续性、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社会平等这一系列评价标准。过去有人说中国的发展是“国富民穷”,那么根据新华社的文章,随着中国官方降低GDP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口号将是“国强民富”、“国民共富”。

      实际上,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的主导思想即是将经济增长由单纯地追求“速度”转向“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增长”。应该将此视为一个政治信号:中国将新的经济规划与追求人民幸福、经济有质量的增长结合起来了。当然,为了实现幸福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是不够的,中国政府还需要做很多事,比如,关注一些省提出的各自的“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增长目标。

      目前,仅仅北京、广东、浙江和河北这4个省市将经济增速目标定为个位数。必须承认,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曾经对于经济增速做了过高期望,但是今年,中国政府已经向地方政府施压,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收入的同步增长,让老百姓的钱包以同样的速度鼓起来。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也增加吗?当然不是,地方政府还需要通过鼓励,让老百姓将额外收入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同时,社会保险也是必要的。

      那么,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弱化地方政府追求GDP的狂热呢?第一点是改变政治激励措施。将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与经济增长目标脱钩,取而代之的是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利用率、收入、社会福利、教育、文化发展、增加就业这些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比如你是一个贫困省的省长,修建公路、工厂、机场这算不上什么成绩,而推动教育文化发展、社会福利完善,这些才是更高的目标。当然,在贫困地区还有一些较易实现的目标,比如,搞好老年人养老和医疗保险。

      中国能否真的转变某些政治激励措施,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目标,这对于“十二五”规划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正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唯GDP时代”的大幕正缓缓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