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网专稿 “如果泸州的水不好,能出泸州老窑和郎酒吗?如果泸州的生态环境不好,能成为生态宜居之城吗?”9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对记者说。
作为西部老工业城市,泸州正处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时期。“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就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朱以庄对记者说,泸州的发展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不能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方式。
近几年来,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列四川省前几位。
但生态环境的压力时时围绕着朱以庄。
“泸州境内曾有一家企业污染排放超标,临近的城市打算宣布‘停水’给我们施加压力。这让我感到非常紧张,我当即找到那位城市的市长,不能随便宣布停水,否则影响就太大了。先把问题搞清楚再说。”经过这件事,在朱以庄的脑海中,“生态环境”这四个字更加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
泸州是林业大市,又是长江上游的重点港口城市,加强生态建设,打造森林泸州、绿色泸州、生态泸州意义十分重大。朱以庄发现,与许多城市花巨资建设硬件设施相比,植树造林同样可以将泸州建得更美。
“纵观世界发达的城市,无不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泸州要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近年来,泸州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现代林业建设总体规划。
朱以庄对记者说,泸州市近年来已投入森林建设资金30多亿元,每年新增林业投入资金5亿元以上,新增营造林面积近50万亩,义务植树1000多万株,建成区每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6000亩以上。
根据泸州市政府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市各类森林面积达5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4.6%,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包括下辖区、县建成区)达18.7平方米;公路、铁路、水系绿化率均达98%以上,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未来10年,我们还计划投资40.3亿元用于植树造林,新增各类森林和绿地面积3.14万公顷,基本建成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他说。
“我不是泸州人,但我深深爱着这座城市。”朱以庄常常以四个例子外人介绍泸州的“生态宜居”:
城区300余亩的百年香樟,成为城市中心区的“天然绿肺”;4500多亩的张坝桂圆林,是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中国最大的“桂圆林种质基因库”;长江滨江公园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上百万亩的黄荆原始森林,是地球上同纬度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堪称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天然绿色大屏障,荣膺“中国十大新美景”。
朱以庄告诉记者,今年“两会”上,他已经建议建议国家加大森林城市创建的指导力度,根据不同区域制定更加完善的、更加切合实际的标准,同时加大对创森城市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市。
(中国低碳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