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组织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代表共约2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为主题,就城市发展与气候监测及气象预警、适应气候与城市建设环境以及适应气候的城市基础设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介绍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振华副主任、住房城乡建设部王宁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代表哈米德·谢里夫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解振华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有效适应气候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将其列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项任务。
解振华介绍说,我国正在编制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进一步修改论证后,这一方案有望于今年正式发布。
解振华副主任还表示,适应气候变化关系到全人类的福祉,需要所有国家携手合作、共同行动,为此应建立公平合理的适应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
解振华在此间召开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上说,城市人口密度大,社会财富集中,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面前,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整体能力迫在眉睫。
“提升各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应建设公平合理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解振华说,所有国家都是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当前国际社会正致力于在2015年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化行动达成新的协议,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在新协议中必须得到平衡体现和全面加强。
“气候变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长期不约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必须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积极开展适应行动。”解振华说,发达国家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减排力度,也要在气候预警预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
解振华建议,应扩大国际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规模。发达国家应落实到2020年每年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投入,继续扩大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规模,尽快实现绿色气候基金的大规模注资和有效运营,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需求。多边机构应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筹集适应资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将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