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itan360.com/  
当前位置:中国呼吸-第14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赛

霾,躲藏OR死磕?

2014/9/19 17:28:24  来源:中国低碳网

  移民躲霾?


  清晨醒来,陆刚做的第一件事已经不再是拉开窗帘,而是抓起手机看空气质量指数(AQI)。12月一个周六的清晨,已经中断3天晨跑的他,本打算一口气补上,跑个15公里的长距离,可睡眼惺忪中看到手机里给出的提示却是:"AQI418,重度污染,建议不要外出。"10分钟后,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真的决定要走了,哪位可以领养我的'黑虎'?""黑虎"是一条跟随了他近5年的拉布拉多犬。


  5年前,陆刚在美国中部一座小城读完工程管理硕士,他面临一个选择:回国还是不回。做兼职的那家公司已经表示可以录用他,但国内朋友不断传来召唤,毕竟,国内机会更多。但他也不是没有顾虑,自己有过敏性鼻炎,习惯了空气清新的小城生活,不知道回国能不能适应。一番斗争,最终选择了回来,也如愿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驻北京办事处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那时候之所以下决心回来,就是听朋友说经过北京奥运会前的治理,国内的空气很不错了。"陆刚向本刊记者回忆,"我还记得刚回国的2008年秋天,北京晴空万里,天格外高,跟我读书那座美国小城差不多。"


  但是,仅过了两年,陆刚发现一到秋末,天空就经常灰蒙蒙的。2011年,也就是美领馆开始公布PM2.5监测数值在微博上开始热闹时,陆刚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杭州,因为他要准备生孩子了。"虽然从事业上说处于关键时期,但我和妻子都很犹豫,不想让小孩一出生就看不到蓝天。"陆刚说,考虑到杭州的空气质量会好些,他辞了工作,到杭州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间小公司。买房子时候,还特意挑选了西溪湿地附近的一个小区。


  可是,杭州的情况并没有乐观多少。气象部门的数据统计,到今年10月份,杭州的雾霾天已经达到209天,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面对朋友们在微博上调侃"雷峰塔隐身了,站在断桥的两端却相互看不见",陆刚轻松不起来,因为他1岁半的小女儿开始频繁咳嗽、流鼻涕。去医院检查,大夫说是粉尘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进入12月,随着雾霾天增多,医院里呼吸科病人翻了一倍还多。"孩子经常连续三四天都不能下楼,早晨起来看到外面灰蒙蒙的,就会很无奈地问我,太阳公公怎么还不起床。"陆刚苦笑说,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解释。


  从13年秋天开始,陆刚就开始盘算,如果在杭州都躲不过雾霾的话,是否有必要移民。他开始有意打听不同国家的移民路径,并且和美国的同学恢复了联系,但他知道,如果要去美国,就意味着自己从头再来,美国请保姆很贵,在外企上班的妻子也有可能不得不丢掉工作。不过,真正促使他下决心的,还是半个月前女儿的一次住院经历,因为咳嗽厉害引起肺炎,不得不在拥挤的医院里打了5天点滴。出院那天,此前一直对移民有些抵触的妻子跟他说:"走吧,去那边做家庭主妇我也愿意。"


  像陆刚这样因为空气质量而开始考虑移民的中产家庭不在少数。其实,对于这种局面,作为雾霾的专业研究者、复旦大学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并不感到意外。"年初和年底,北起长城,南至香港,整个东部沿海地带14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同时产生严重雾霾天气,可以说世界环境史上从未有过,比曾经的伦敦、洛杉矶要厉害得多。"向本刊记者说起自己研究了大半辈子的领域,67岁的庄国顺仍抑制不住激动之情,"由过去的点状分布到现在的连片分布,模糊了城乡区别和区域差别,我称之为'雾霾长城',它意味着我们过去的发展方式走到了一个拐点,如果再不扭转,为环境付出的代价会超过发展取得的成果。"


  选择出走,毕竟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面对雾霾压境,人们像无头苍蝇一样仓皇寻觅应对之道。各种达人开始出来教人怎么抗霾,有人列出了抗霾的食品,有人推荐了绿植,科学发烧友在仔细分析各种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的功效。我们就此采访了两位抗霾达人。


  会呼吸的房子


  陈良尧的家就在上海火车站旁边,一座30层公寓楼的28层,从卧室里看下去,脚下就是密密麻麻的铁路线。这里要算上海最吵的地方,现在屋里却寂静无声。防噪音只是一个小小的附加值,因为加装了这套通风系统,从1999年搬到这里算起,14年时间里,陈良尧基本上不用开窗就能随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当初设计这个的时候还没有雾霾这个说法。"坐在自家客厅里,讲起当初设计这套系统的初衷时,陈良尧还有点不好意思,"以前住的公房不能改造,实际上通风系统在欧美国家已经相当成熟了。"上世纪80年代,陈良尧公派到美国留学,就对当时住的学生公寓印象深刻,不用开窗,室内空气却很好。


  在陈良尧看来,窗户的作用不外乎两个,一是采光,另一个则是通风。但实际上,通过开窗来实现通风是一种比较传统落后的方式,不仅难挡灰尘,还有噪音,遇到雾霾天空气污染,只能门窗紧闭。可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室内空气污染是室外空气污染的3~5倍。"不要小看了室内空气污染。"陈良尧强调说,"人在家里的活动,呼出的二氧化碳,走动带起的粉尘,炒菜产生的油烟,衣服上附着的粉尘,包括家具等物品散发的化学物质,都会形成污染。如果不及时排出去,让新鲜空气流进来,其实就相当于生活在空气污染中。"可是,单纯依靠开窗,总是不方便,最起码晚上睡觉我们要呼吸污浊的空气,如果出差或旅游,等回家后,屋子里的霉味也会持续很长时间。更何况,开窗通风还要求对流,可并不是所有房子都是南北通透。


  回国后,陈良尧夫妇一直住在复旦大学分配的公房中,深受通风不便之苦。1999年,他买下了这套126平方米的公寓房,算是第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也终于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做一番改造和设计。他自己画好图纸,设计好通风管道的位置,交给施工队装修的时候,他不放心,每天都要来看看。"因为牵扯到铺设管道,所以这样的系统最好是毛坯房装修的时候做,二次装修改造就比较麻烦。"陈良尧告诉我们,这也正是他极力想呼吁的,"除了公共建筑,政府也应该在公寓住房的建筑标准上,对通风做出规定,开发商在建房子的时候就应该预留好通风管道。"


  这是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但由于整栋楼采用了叠式结构,两梯六户,造成公摊面积大,室内空间略显局促。从室内结构看,由于没有南北通透的窗户,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都不算好,但屋里的空气却很清新,甚至能感到有一丝微弱的新风在流淌,虽然铺设了地毯,但并没有半点灰尘的味道。


  从原理上说,陈良尧的通风系统并不复杂。由于室内与室外要保持气压平衡,通风系统一般有两种原理,一种是正压系统,是把外面的空气打进屋内,一般对密闭性要求更高的半导体实验室会采用这种方式,但造价会比较高。陈良尧选择了负压原理,就是利用两台超静音抽风机,把室内空气抽出去,室外的空气就会通过进风口源源不断补充进来。


  为了保证空气尽量通过进风口进入,就需要屋子尽量密闭。为此,陈良尧专门加了一层塑钢窗户,两层窗户之间间隔10厘米,这样,既防止了空气通过窗户缝流入,又阻隔了噪音。整个系统中,管道的布设是关键。陈良尧把进风口选在了朝西的小卧室,远离厨房的抽油烟机,由于上海很少刮西风,这样就可以防雨防灰。在进风口处,陈良尧还特意安装了一个过滤网,每隔两三个月,他就要拿出来清洗一次。管道就是普通的直径10厘米的PVC管,进到屋里后,分支到每个房间,要保证每个房间都有一个进风口和一个出风口,这样不仅完成了室内外空气的互换,室内各个房间的空气也可以形成一个内部循环。


  这套系统的"大脑"就隐藏在门口处一个不起眼的小壁橱里。陈良尧设计了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一个指针式的小机器直接与抽风机的开关相连,每隔一小时就会自动启动,陈良尧向我们解释,之所以设计成间歇性工作,既节省了电力,又延长了马达的使用寿命,14年下来,竟一次故障都没有。不管外出开会还是旅游,甚至有时出国,家里半个多月没人,回到家空气仍然清新依旧。


  如果不是陈良尧带领,外人很难发现这套系统的所在,这也是他从国外公寓装修得到的启发。"家具摆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buildin,就是把家具和房子融为一体,在国外比较受欢迎。另一种就是我们通常采用的,买现成的家具摆放。"他向我们一一讲解每个壁橱的功能。由于是一次性装修,他把通风管道全部设计在了顶棚和壁橱里,每个房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就像一个隐蔽的蜂窝电话。
 

 

  • 主办:中国投资协会  中国投资杂志社
  • 客服热线:010-85892598   85892698   85893098   85892398
  • 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陈晖春
  • Copyright © 2007-2014 ditan360.com 中国低碳网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343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