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
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同志提出“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即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两个清醒认识”凸显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多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现实情况看,资源约束趋紧,全国2/3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老年期,400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受污染耕地多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雾霾等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37%,荒漠化土地占27.4%,生物多样性下降。一组组数据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这样的局面再不下决心扭转,后果将不堪设想。
“两个清醒认识”揭示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过程中逐步显露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1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仍然是一项艰巨任务,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确非易事。面对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挑战和群众生态意识的觉醒,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而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任务叠加、生态环境旧的欠账和新的问题叠加,实在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两个清醒认识”是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深刻警醒。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一些领导干部并不清醒。有的陶醉于通过透支生态环境换取所谓的发展成果,对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视而不见;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漂亮的口号,而不去真正付诸行动;有的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局部的、单项的工作,而不是作为全局性、系统性的要事大事来抓,由此导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思想不自觉、行为不主动、措施不得力。只有把这些糊涂认识切实纠正过来,才能把环境治理好、把生态建设好。
妥善处理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形象地把二者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其中三句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光讲绿水青山而不顾金山银山,老百姓长期处于贫穷状态,这是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贫困污染”,难免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最终也保不住绿水青山;光讲金山银山而不顾绿水青山,甚至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近年来,不少地方大力推动生态美与百姓富、环境好与经济兴并举共进的实践已经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可以实现“双赢”的。那种一讲发展经济就要去破坏环境、一讲保护环境就没办法发展经济的思想和行为,不是懒就是庸,终究会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洪流所淘汰。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的统一体,“两座山”兼得是最佳选择。但从局部来看,当二者冲突时,究竟怎样取舍?习近平同志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三个决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试想,如果一个地方水脏了、空气浊了、土壤坏了,经济指标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仔细权衡发展天平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分量,作出明智的选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越好,对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等的吸引力就越强,好生态带来好发展。而且,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在一些地方,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明媚的阳光卖出了好价钱,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呈现广阔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