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201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 正文

里约地球峰会意义或仅是引起人们对环境关注

2012/6/19 13:19:32  http://www.ditan360.com/   中国低碳网

  20年前,人类的环境盛会——“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20年后,2012年6月20日至22日,各国元首将再聚里约,这是个被誉为“千载难逢的向可持续经济未来迈出实质性进展的机会”。

  “我不认为在国家领导层面可以取得实质性的协议。”贾布斯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知名的生态学家,在2012年6月5日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下文简称“里约+20”峰会)前奏系列论坛上,他难掩消极预期。

  这种情绪正在蔓延,对于里约,世界范围内正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态度。世界上最主要的碳排放国美国和中国的最高决策者都不会出席,一些小国家则干脆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机票和住宿费而不来了。哥本哈根与德班之后,目睹了“气候政治”争执不休的世界还能期待什么?

  二十年前的6月,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它传承了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精神,并在旷日持久的国际谈判进程中,终于产生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以下简称《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3项重要文件。

  二十年后的6月,世界重新聚集于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因而这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称为“里约+20”。

  6月的第一周里,联合国刚完成了一次“非正式协商”,从官方的新闻声明中看,进展似乎不错:“在协商前,只有6%的文本内容达成了一致,而现在,一致的内容已经超过20%了。”然而,会场内的一位非政府组织观察员讽刺地说道:“没有任何新意,所有的一切仅仅是在重复过去。”

  1992年,《里约宣言》第一次确定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必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长期分歧在这一原则下,得到了暂时的弥合;《21世纪议程》也第一次确定了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多边合作框架模式,包括联合国永续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就森林保护问题达成了全球一致。更不用说,两个公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问题上,取得了国际法层面的突破。

  尽管有各种难如人意,这场20年前的里约峰会还是搭建起了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框架。人们所期待的,或者说留给本次“里约+20”峰会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框架内的具体内容,并达成新的合作共识。

  然而,从目前几轮非政治磋商会议来看,期待本次峰会“超越过去”几乎不可能。

  如今摆在各国代表团面前的文本长达90多页,“各国已经就70段内容达成了一致,仍然有259段内容被放在括号内有待进一步讨论。”会场内传来这样的消息。绿色和平(国际)的政治总监丹尼尔说:“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议》取得了一些进展,此外的文本让我看得血液都沸腾了,这不只是因为各国的不一致意见,更是因为那些不同的意见并不通向我们期望并需要的未来!”是的,不只是不同,而且那些不同里,充满了人类共同命运面前的国家中心思维。

  这90多页内容将在下周呈给大会参会的120多位参会各国首脑。即便已经妥协成了一份“空泛”的政治宣言,在一些具体内容上,各国和集团之间的分歧仍然很大。例如美国希望删除“对食物的权利”字样,希望用“极端饥饿”代替“饥饿”,“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字样也被其拒绝。乔治·布什在1992年说过,“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容协商的”。这种“不容协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奥巴马政府。

  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则一致地希望删除“责任”字样,哪怕是在全球合作上。作为结果,“强制性报告社会和环境影响”字样幸存于之前的协商文本,却终于还是被勾除。除此以外,发展中国家集团希望去掉“星球边界”字样,而正是这个词,提醒着增长是有极限的。

  欧盟则继续试图把学校里的概念推向实践,包括“自由交易环境产品与服务”,“让联合国来发展和管理各国的伙伴关系”。在丹尼尔看来,这些想法,有些不切合实际,他即将启程前往里约。和很多人一样,他希望自己的悲观被证伪,“希望我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如此的争议不得不让人想起20年同样会场上同样的争论。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尽力阻挠任何“清晰的语言”界定发达国家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而以巴西、G77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发展权”和“额外资助”是进行谈判的唯一前提。

  20年过去了,所有人似乎仍然停留在原地。在气候变化的谈判中,伴随《京都议定书》这一具法律约束力减排文件的名存实亡,我们甚至看到了倒退。

  “尽管高层面很难有所突破,来自民间与草根的变化,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巴西和中国情况类似,国家内部都有着很多问题,比方说污染、毁林,不像欧洲一样内部已经很好了。我们虽然很难干预国家间的角力,但是哪怕把自己国家内部的问题处理好,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贾布斯补充说道。

  虽然对大会普遍悲观,但在巴西活跃着的非政府组织和年轻人中间,可以感受到“自下而上”的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热情。

  “大家的关注,本身就是里约+20的意义。”玛利亚米利亚说。她和同事一起,正在组织“里约+20对话”,在网上建立论坛搜集民间最关注的问题,并将通过投票,挑选十个“最重要的建议”呈报给大会。像“在非洲和南美实施每户两个小孩的计划生育以遏制其人口高速增长”,就是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

  众所周知,巴西的亚马孙雨林仍在萎缩,其最主要原因便是农业为主的人类活动扩张。然而,雨林的破坏正在逐年减少,人们环境观念则日渐增强。

  “1992年里约会议时我还小,就看到很多警察,很多外国人来到了这里,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菲楠达是里约热内卢一所青年旅店的老板娘,今年6月开始以来,她的住客基本都是为了“里约+20”峰会而来的,各国记者、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甚至还有巴西利亚过来准备迎接各国首脑的巴西外交部工作人员。

  “巴西的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在那些小城镇,如果你问什么是里约+20,很少人会知道。然而,总体而言人们的环境观念却越来越强了。”菲楠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道。

  目前,巴西最热点的问题是亚马孙问题,尤其是正要修建的亚马孙地区一系列水电站。“人们知道修水电站有利于经济发展,然而,我们也知道在那里修水电站意味着毁林以及当地大量土著人的强行搬迁,我们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因而在Facebook上与现实中举行活动抗议。”菲楠达说到这有些激动,“小时候,我的父母随地扔垃圾,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了,他们教我应该要爱护环境。后来,我和我姐姐长大了,学到了更多环境的观念,又反过来继续教他们。”

  此时,离“里约+20”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只有一周多了。6月20日,“里约+20”峰会将正式在里约中心召开,世界首脑将于此聚首。包括菲楠达在内的很多人,在自己亲身参与身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希望各国政治家们能给自己一次机会。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话说,这是“一代人只有一次”的全人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