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绿色联盟 > 绿色能源 > 正文

中国发现海底热液区占全球已知的十分之一

2012/12/28 15:38:57  http://www.ditan360.com/   新华网  人气:52892

  中国低碳网讯 执行中国第26航次大洋科考的“大洋一号”船28日返回山东青岛,这个航次开辟了中国大洋科考环绕非洲大陆的航线,新发现2处海底热液区,使中国发现的热液区增加至35个,占世界上已知海底热液区的十分之一。

  “大洋一号”于今年4月28日从海南三亚起航,历时245天,航程38030海里,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尼日利亚几内亚湾和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深海环境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

  中国第26航次大洋科考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说:“本航次在西北印度洋洋脊发现了一处非活动海底热液区,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此前,一些西方国家都在这个区域进行过海底热液区调查,但都无果而终。”

  “此外,我们在赤道北附近的北大西洋洋脊发现一处海底热液活动区。在南大西洋进行地质取样作业时,利用电视抓斗成功获取了1.2吨的多金属硫化物,创造了中国单次多金属硫化物获取纪录。”陶春辉说。

  据了解,加上新发现的两处,中国发现的海底热液区增加至35处,占全世界已知海底热液区的十分之一。

  海底热液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的海底,像“烟囱”的形状一样堆积起来,因此也被形象地叫做“黑烟囱”。

  有些“黑烟囱”依然在喷发热液硫化物,被称为“活动海底热液区”;有些“黑烟囱”则停止喷发,这是因为地壳变化,岩层中的缝隙又重新被堵死,这种被称为“非活动海底热液区”。

  除了热液硫化物的调查,本航次还在南大西洋开展了完整的生物调查,获取了大量生物样品,对南大西洋热液区的生物群落组成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在西北印度洋、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获取了大量高质量的生物样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料。

  专家介绍,因为热液区高温、高压、剧毒而且无光,所以海底生物独特的基因可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绍,科考队员在本航次中首次独立成功操作和利用3500米级无人缆控潜水器“海龙号”在南大西洋进行了生物环境调查和“黑烟囱”观测。这标志着中国无人缆控潜水器应用走向成熟。

  李波透露,明年中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无人无缆潜水器将投入大洋调查,目前在技术准备和实验性准备方面已基本就绪。

  国际海底区域占全球海洋面积的69%,占地球面积的49%,这些区域的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目前已知的三种主要矿产资源中除了多金属硫化物,还有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

  目前,中国已在东北太平洋获得多金属结核矿区勘探权,在西南印度洋获得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权。今年7月27日,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8届会议首次通过富钴结壳勘探规章,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和常驻海管局代表处即向海管局提交了中国大洋协会有关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矿区申请。明年年初,国际海底管理局将对中国的申请进行审核。

  “这说明中国正按照国际规则,推动人类认知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李波说。

  据了解,今年中国共派出4位“和平使者”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洋科考,分别是“蛟龙号”的海底试验、“海洋六号”在太平洋的远洋科考、“竺可桢号”在印度洋的远洋科考以及“大洋一号”的环非洲远洋科考。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