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政府合作 >  政府合作 > 正文

“碳达峰”和“碳中和”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热议,湖北省碳达峰行动方案年内出台

2021/1/29 15:42:30   楚天都市报      人气:20509

“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近段时间热词,引发各方关注。从去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我国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入今年要抓好的8大重点任务之一。

今年的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推动绿色转型,研究制定我省碳达峰方案,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如何制定碳达峰方案?普通公众应该为“碳中和”做点什么?极目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列席省人代会的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吕文艳。

事关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

吕文艳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并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也对湖北加快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吕文艳说,发展不够仍然是湖北最大的实际,要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必须将“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放到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

“一主两副”碳排放占比高

吕文艳介绍,我省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呈现以下六个特征:碳排放总量呈升高态势,增速在波动中逐渐趋缓;碳强度持续降低,下降幅度逐步收窄;煤炭碳排放占主导地位,占比呈下降态势;工业为主要碳排放来源,农业占比较低;“一主两副”碳排放占比高,神农架林区占比低;在区域中碳排放比重稳中有升,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在中部和长江经济带“中游徘徊”。

我省已启动相关专项研究

吕文艳介绍,为切实完成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国家要求各省在今年底完成省级碳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行动是一个宏大课题,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较多。

目前,省生态环境厅已经成立工作专班,集中省内研究力量,凝聚智库智慧,发挥支撑机构咨询作用,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开展前期研究,启动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专项研究工作,为湖北省碳达峰行动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做好衔接工作。一是同国家做好衔接,争取生态环境部的支持。二是积极同各有关部门衔接,全面掌握我省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情况。三是同湖北省“十四五”相关规划做好衔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要依靠碳强度降低、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等诸多指标来支撑,将控制碳排放、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放到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来统筹考虑。

【名词解释】

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代表委员建言

尽快编制“十四五”低碳规划

省政协委员、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蔡俊雄建议,要一手抓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手抓低碳减碳攻坚战。

蔡俊雄说,湖北能源结构长期偏“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比在80%以上。清洁能源增长有限,水电资源开发殆尽,风电、光伏资源条件不优。他建议,编制碳达峰和碳中和发展战略。以碳中和为导向,把降碳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明确全省碳排放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抓紧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他表示,湖北应编制“十四五”低碳规划。引导高耗能产业低碳降碳,鼓励地方、部门和重点行业开展达峰行动。强化低碳发展科技投入,提升科技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开发低碳降碳新技术。将低碳发展工作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提高地方主动性和自觉性。

蔡俊雄说,湖北应千方百计提高水能资源本地化利用比例。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三峡、葛洲坝等电能我省本地消纳比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发展核电,提高非化石低碳能源比例。合理安排煤炭总量,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煤炭需求,实行等量、减量置换,建立收储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全面禁烧散煤,推进煤炭绿色低碳高效利用。

给电池“打码”追踪产品流向

省人大代表、孝感一中工会副主席李梅建议,规范电动车及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废旧动力蓄电池含有丰富的锂、镍、钴等有价金属资源,对于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都具有重要意义。李梅表示,对所有生产的蓄电池产品都必须激光喷码,这样可以追踪产品流向,尽最大可能确保产品回收利用,做到环保节能。

李梅还建议,建立健全废旧电池追溯机制,促成政府、企业、消费者形成合力,不断扩大正规回收覆盖范围,多措并举,规范回收和谨慎处理每个废旧电池,为节能减排,创造低碳环保的生活而努力。

增强环保意识制定奖惩制度

“保护好生态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省人大代表、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教授陈红说,提倡低碳出行,不仅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手段,也要提高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

“我省轨道交通发展很不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但生活习惯不改过来,也很难实现低碳生活。比如垃圾分类,需要进一步推进,真正做到实处。“陈红建议,要加快制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奖惩制度,尤其是在涉及民生福祉和公共安全的问题上,要加强规划,并加大宣传力度。

省政协委员蔡俊雄也表示,低碳减碳攻坚战,每一个人都应成为参与者。“少开一次车,多坐一次公交,少用一点煤气,多用太阳能,节约一度电、一滴水,都是对低碳减碳的贡献。”他说,“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离不开全社会低碳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低碳出行蔚然成风,了解低碳知识,使用低碳产品成为社会共识,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绿色,更美好。

市民心声

减少碳排放普通市民能做什么

从绿色出行和节约用电开始

“我每次都会跟别人建议,1公里以内步行,3至5公里内骑自行车,5至10公里内乘公交地铁。”武汉市首届环保大使柯志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就是有节制的绿色出行和低碳出行。

柯志强说,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就是要从关注生活的细节开始,比如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少吃垃圾食品、旧物回收利用。

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到减少碳排放?柯志强倡议,家里的白炽灯泡可以换成低汞含量的节能灯泡,既节能又环保;在使用完效率高的电器后,要及时拔掉插头,省电也安全;少吃垃圾食品,尤其是购买塑料包装的物品,白色污染降解难;可减少使用洗衣机甩干、烘干,试试晒干和风干。

“还有一点,要多买本地产品,因为食品工业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者之一,要想降低碳排放量,就要确保你买的食物不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所以尽量在农贸市场和有机食品店买本地产的食物。”柯志强说,通过植树造林,也能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更好地实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