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课题研究 > 正文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品质的增长点

2023/3/15 17:03:38   中国环境APP      人气:3345

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活品质的内涵很丰富,涉及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但也很具体,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上。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态环境的好坏更是成为影响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人们腰包鼓了,如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很难说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能看得见星空、望得见青山、闻得见花香,人们的获得感自然满满。“两山”理论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大力修复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群众切实体会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贵阳乌当区全力守护绿水青山,拓宽“两山”转化渠道,曾经的“污水沟”变成潺潺清流,游客纷至沓来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赚上了钱,真正实现了“高颜值”与“高品质”共鸣……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当前生态环境对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关系愈发紧密。

尽管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群众的生活品质也随之提升,但也要看到,当前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差距,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还不够顺畅,笔者分析有以下原因。首先,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治理身边的噪声、油烟、恶臭等环境问题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如果不能及时回应诉求,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会影响群众对生活品质的体验。其次,对已经取得的治理成果,群众普遍看在眼里,但是当具体举措触动到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时,如果因工作方法不当影响到生产生活,一些群众可能会不理解、不支持。第三,对于好环境是否真的能当饭吃、“生态饭”能吃多久,还有一些群众心里没底。如果一个地方“两山”转化方法不多、路子不宽,甚至发展方式不是以群众满意说了算,群众就容易失去信心和耐心。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生态环境优美并且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人民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安康,这是品质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任务艰巨,要着力在“转化”二字上深耕细作,通过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可以被更多群众感受到,给更多群众带来高品质生活。

巩固治污攻坚成果,扎扎实实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接地气、察实情,找准问题症结。在此基础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烦心事没有了,群众的心情自然会变好,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问题解决好还要得到群众认可,这就要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制定政策、宣讲政策要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把生态环保理念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掌握。补齐生态环保短板,把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不仅要“生态美”,更要“百姓富”。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美丽经济”,通过市场、政府、社会各方力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我们要坚定不移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品质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