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绿色技术 >  绿色技术 > 正文

垃圾分类让城市更文明

2021/8/2 17:12:10   中国建设新闻网      人气:9111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综合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城市的管理水平、民众的素质高低。抓好垃圾分类,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实践证明,我国通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让城市更文明。

树立意识 形成习惯

各地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通过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民群众树立起垃圾分类意识,引导大家在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中提高精神文明素养。

在一些城市的街头巷尾、小区及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旁,随处可见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标语、标志和吉祥物等,它们时刻在提醒市民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不少城市纷纷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各类媒体以及大屏幕、墙体立面、公交车宣传平台、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各种载体,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将垃圾分类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市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识。通过全方位宣导,让垃圾分类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些城市还启动了万人志愿者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垃圾分类活动,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志愿者组织积极响应,印发宣传海报、口袋书等宣传资料、宣传品,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广泛宣传动员。

各城市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宣教阵地建设,纷纷建立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集中宣传我国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垃圾混装的危害、国内外先进经验、当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等,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活垃圾分类宣教活动,让市民了解更多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有的宣教中心的布设紧扣互动性和体验性,综合运用当前领先的声光电展示技术,精心构筑个性化展项,增加宣传的趣味性,提高宣传的效果。

城市的居民社区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主战场,也是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阵地。各地社区通过巡回宣讲、入户指导、举办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帮助居民解决他们在分类投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由“要我分”向“我要分”的转变,培养他们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一些社区将“共同缔造”与垃圾分类工作有机融合,以点带面,以志愿者、党员带动身边居民。有的社区还以楼宇为单位,由楼长带头,让社区居民了解更多的垃圾分类知识,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

有的社区充分发挥垃圾分类督导员、指导员的作用,促进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在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面对面演示、手把手指导,耐心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督导员、指导员不仅是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宣传员,还是公共文明的观察员、文明礼仪的示范员。

有的社区建立起考评激励机制,实行垃圾分类奖励机制,采取“户户承诺、人人参与,一户一档、星级评优,公示公开、相互监督,示范带动、定期交流”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工作在社区内落地落实,成为人人引以为荣的新风尚。

不少社区将“科技元素”融入垃圾分类工作中,用科技创新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利用各种智能分类设备,通过运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可同步称重、同步积分,使垃圾分类变得更加便捷、智能。居民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大数据资源共享,能获得投放垃圾准确率、积分等信息。智能科技的运用,使居民有了参与垃圾分类的交互式体验,提升了垃圾分类的兴趣和自觉,促进了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养成。

从娃娃抓起 影响一代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意识、文明行为和文明观念,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垃圾分类开始,教育下一代切实增强公共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不是一件小事,是影响一代人的大事,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息息相关。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坚持从少年儿童抓起,培养庞大的垃圾分类“后备军”“生力军”,为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目前,一些城市已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的城市教育部门编写了纳入课程的中、小、幼3个版本的读本。

有的学校将垃圾分类应知应会知识纳入考试内容。有的学校按照“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系统开发,有机融入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活动体验,使孩子们的认知与行动结合,并由校内向校外有效延伸,彰显了新时尚。

课堂教学是垃圾分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把垃圾分类教育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师生生态文明意识。不仅通过少先队活动课、道德与法治课、综合实践课来落实垃圾分类知识内容,还结合学科特点,加强校本教研,落实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校长、教学主任带领各科教师认真研究分析各年级的教材内容,然后将垃圾分类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计划,让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小组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促进对垃圾分类的养成教育,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有的学校将垃圾分类教育有机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中,通过开展主题团日、主题队日、国旗下讲话等活动,坚持从我做起,以点带面,让师生深度体验生活垃圾分类。学校集合党员团队优秀代表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学校周边社区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

一些城市还强化“家校社”联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形成良性互动闭环,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好效应,有效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垃圾分类需要人人从我做起,每天多一分努力,文明就前进一步。垃圾分类,提升的是社会文明,维护的是生态环境,受益的是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