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双碳人才 >  双碳人才 > 正文

荥经“圈层发展”模式 保护大熊猫和它的朋友们

2023/3/17 13:45:50   中国环境      人气:5054

走进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大熊猫标识、大熊猫雕塑随处可见。龙苍沟镇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和关键栖息地,也是连接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种群遗传基因交流的关键走廊带。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门户,龙苍沟镇按照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圈层发展”模式,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思路,积极探索路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第一圈层:

保护以大熊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做到“人退猫进”

阳光透过参天树木,照射着还未融化的积雪。汽车沿着盘山公路一直行驶到海拔2400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马草河和三岔河区域。

这里分布有八月竹、冷箭竹等大熊猫主食竹,是理想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核心区,曾先后退出小水电62家,关停非煤矿山20座,关闭小木材、小石材加工厂57家。

这里也坐落有目前世界最大的大熊猫野化训练基地——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基地。

2017年5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荥经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运营大相岭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基地,共同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外训练和拟放归地的科研调查及野外训练大熊猫放归后监测工作。目前,正有序推进“和雨”“星辰”“倩倩”3只大熊猫的野化训练。

付明霞是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基地的一员。2019年,她被四川省林草局评为“最美巡护员”。这是对她常年坚守在这片深山之中的肯定。她说,“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也保护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内的其他珍稀动植物,这对于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过去由于缺乏先进的监测保护技术,科研人员只能靠两条腿,卡尺和望远镜等设备,每天徒步几十公里进行野外调查和监测。”付明霞说。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相机、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型技术应该正在成为助推大熊猫科研保护的重要动力。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马草河保护站的红外视频监控云台,宋心强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微波实时传输红外相机。“一旦有风吹草动,红外线相机就会立即捕捉,并定期回传照片。照片经人工识别,发现有价值的,我们就发号施令,让红外线相机回传视频。”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已安装300余台红外相机、20台微波实时传输红外相机、3台微波信号接收(中继)站、1台红外视频监控云台,是集红外相机数据管理、大熊猫重点区域种群动态监测数据管理、大熊猫放归监测数据管理3个功能模块于一体的综合数据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了大熊猫信息化管理。

2017年以来,荥经县支持大相岭大熊猫监测队持续开展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监测工作,搜集新鲜粪便提取DNA样本,建立遗传信息库,为野化放归决策提供数据支撑。4年来陆续获得11只野生大熊猫的DNA信息,监测到伴生动物60余种。

此外,每年联合森林公安开展7次-8次野外巡护,打击偷盗猎、地毯式清理遗留的猎套猎夹,为野外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提供相对安全的栖息环境,做到“人退猫进”。

第二圈层:

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实现“人猫共生”

“欢迎大家走进貊貊空间。请看第一个窗户,它讲述的是大熊猫如何从800万年前‘战斗力爆表’的始熊猫演变进化为如今人类萌主的?”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解说,记者走进展厅,时尚、科技、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合呈现,让人耳目一新。

“貊貊空间”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展示窗口、发展名片、科普基地,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大熊猫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展馆,也是“貊貊家园”的一部分。

据了解,“貊貊家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500余亩,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成果展示中心以及入口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更是国家公园文旅新业态代表。“貊貊家园”包括貊貊走廊、貊貊世界、貊貊空间、貊貊学校、貊貊星球5个家庭成员。

其中,“貊貊星球”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也是全四川省面积最大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所。“貊貊学校”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交流中心、实训基地、5星级标准的会议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首个集培训、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干部培训基地。

“我们的目标,是将貊貊家园打造成网红打卡地,也要建成大熊猫的探索地。”工作人员说。多年前,荥经县委县政府许下目标,要将荥经县打造成自然教育第一县、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貊貊家园”只是其中的一步。

荥经县明确,大相岭自然保护的一般控制区,要发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目标一致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实现“人猫共生”。

2017年以来,荥经县积极开展新时代自然教育之路,在严道街道、龙苍沟镇、牛背山镇等学校、社区,开展“自然教育进社区”“自然教育进学校”等活动。

同时,依托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宣教中心,在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内打造首座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以大熊猫保护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创新基地(Base)+课程(Course)+市场(Market)的“BCM”自然教育模式。2020年7月,荥经县被授予“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单位”牌匾。

第三圈层:

“熊猫民宿村”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转变,实现“人猫共享”

在外围社区,龙苍沟镇发展村村民正在思考如何讲好熊猫故事、发展熊猫产业,引导带动居民发展特色原生态产业,探索“人猫共享”路径。

发展村坐落于清风雅雨间,拥有全国最大的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全亚洲最大的平顶山脉(桌山)以及全世界最大的野生珙桐林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7.5%,位居全省第一。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出了名的产能大村,俗称“煤炭村”。全村的煤矿和小水电多达32家。“那时候老百姓,家家打煤炭、户户砍木头,靠山吃山,收入还非常可观。”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全县经济的转型发展,发展村也亟须走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通过3名书记做示范、3支队伍强带动、3张清单抓规范的‘三个三’模式,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护山护民的转变。”发展村村支书韩德弘扬说,不仅党员干部的思维在变,曾经只顾眼前利益的老百姓也在变,有的从砍树人变成护林人,有的从挖笋人到如今开起了民宿。

据了解,全村有3个民宿集群,共65家农家乐,还有叠翠溪、桌山、探秘学校3大景区组团。如今,发展村被称为“熊猫民宿村”。

产业发展从曾经的1.0模式逐步在向2.0模式转变。今年,熊猫民宿村成立了自己的品牌——熊猫民宿联盟,目的在于构建大景区、大联盟,实现联盟、景区、民宿三方良性发展,统一管理、规范经营。

目前,熊猫民宿村已建成65家民宿示范户,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搭建“熊猫民宿联盟”平台实施线上推广和网络销售。2022年实现接待游客3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人均收入2.2万元,助力乡村振兴开创新篇章。

近年来,龙苍沟镇熊猫民宿村抢抓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重大机遇,通过实施“园地共建三个转变,“两山”实践低碳发展,”逐步建成集自然教育、休闲、娱乐、特色美食等于一体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民宿第一村,走出了一条业兴、家福、人和、村美的幸福发展路。在2020年,该村荣获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荣誉,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