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近日印发《苏州市吴江区河湖水域占补平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平衡办法》),按照“底数不减、保护优先、分类管理、区域平衡、合理利用”的原则,创新引入“水域银行”概念。
记者了解到,“水域银行”是指对各地新增水域指标实行登记储备管理和分区分类用途管制,将河湖整治、水系调整、新开河道等新增水域存入各地“账户”,在确保区域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可用于补偿今后工程设施建设占用的水域。
从太湖到长漾,从运河到鼋荡……吴江是典型的“百湖之城”,境内河网纵横交错分布密集,河湖星罗棋布。据统计,吴江拥有河道2663条,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330个。
近年来,吴江区持续优化水域保护管理,充分利用遥感、测绘地图信息等技术手段开展水域面积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吴江区现状水域基础信息和空间数据,并编制水域保护专项规划,为建立水域动态保护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探索建立水域动态保护机制,创新优化全区河湖水域管理制度,确保灵活调整水域空间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域占用补偿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平衡办法》将对各地新增水域指标实行登记储备管理和分区分类用途管制,通过“提取”“买卖”“借贷”3种方式,将水域占补平衡由原来的“就近平衡、先补后占”扩展到更大区域范围、更长时间跨度的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在建设项目占用水域时,可优先使用自有水域储备指标;若指标不足,则可跨区镇交易水域指标。个别涉及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利用坑塘水面、闲置建设用地等资源“借贷”水域,先行使用规划水域指标,从而有效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水域银行”的推出,既创新了水域保护体制机制,又破解了水域占补平衡难题。当前,吴江正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土地从严调控、水域面积只增不减的新形势,《占补平衡办法》的实行,在确保全区水面率不减少、防洪排涝标准不降低、水生态功能不减弱、水域功能稳步提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河湖资源配置,提高涉水项目行政审批效率,高质量构建现代水网,实现水域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