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观点评论 > 正文

集成创新建设低碳城市

2014/6/26 15:07:12  http://www.ditan360.com/   经济观察报  人气:23310

  中国低碳网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去年9月以来陆续公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对于气候变化及其日益恶化的影响进一步展现了强有力的科学共识。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问题与气候变化构成对世界环境的双重挑战,亟须国际合作来应对。

  欧盟今年年初已经公布了2030年之前温室气体减排40%的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占整体能源结构达到27%的目标。美国环保署6月2号刚刚发布了“清洁电厂计划”,要对全国范围内约3000台使用化石燃料的发电厂进行更严格的碳减排。发电厂是美国最大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占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30年,电力部门的碳排放减少30%,总量约7.3亿吨,这相当于1.5亿辆车一年的总排放量。这项计划将造成73亿-88亿美元的成本,但环保署测算,该计划将减少烟尘和烟雾超过25%,仅PM2.5就可以减少5万多吨,因而将有效减少哮喘等相关疾病。粗略估计,每1美元的投资,将可以带来高达7美元的健康效益。对于饱受雾霾困扰的中国,美国的“清洁电厂计划”所依据的污染物减排对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电厂减排对健康效益的测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在2020年前碳强度减少40%-45%,使低碳概念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规定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其中京津冀区域PM2.5下降25%以上。现在,雾霾治理、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协同效应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中国的低碳发展将不仅依靠强力的行政手段,还在进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中国,地方政府被认为是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因素。低碳发展道路的探索同样离不开极具创新精神的地方政府的努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从2010年7月开始,分两批在全国42个省市开展了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最引人瞩目的突破之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陆续有若干城市提出碳排放峰值,如江苏省镇江市率先提出2019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苏州、温州、青岛、深圳等城市也陆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达到碳排放峰值。

  在低碳省市建设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七家区域碳市场的试点工作。2013年6月深圳碳市场率先上线交易,到今年4月已经又有上海、北京、广东、天津等6家碳市场正式开市,重庆市发改委已宣布重庆碳市场将于6月13日开市。碳排放权交易成为一种特殊的环境产品依靠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的配置上开始发挥作用。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推进碳排放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工业又往往依托于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非常强的技术锁定效应,一旦建成,几十年、几百年都很难改变。中国还在进行的快速城市化必须按照低碳发展理念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在生态文明之下,城市发展理念不能再追求大面积住房、大排放汽车,个人财富的无限积累和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要更加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集体的体验和大家共有的财产。低碳城市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任务的响应,而是城市的居住者对生态文明的内在渴望。这需要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建筑、城市的产业、城市的交通等多个方面协同走向低碳化。

  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完全解决整个城市的低碳化,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规模巨大的集成创新工程。

  低碳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是要编制出温室气体清单,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也需要很多软科学研究。第二步是要设计低碳的治理体系,设定城市的低碳目标、路线图和公共治理策略。第三步是要从技术的角度来实现低碳,要从能源生产侧、能源用户侧研发推广各种低碳技术,从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等多方面应用低碳技术。同时,需要依托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等,构建一个低碳信息集成系统,使整个城市的减排行动达到公认的MRV水平(可报告、可监测、可核实)。低碳城市建设是各类与低碳有关的创新主体与地方政府以及城市居民的协作创新,其成果不仅是技术创新,还会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