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课题研究 > 正文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7/8/3 15:47:06  深圳特区报    刘金祥  人气:35142

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实现从以外延扩张为主、重视数量增长的粗放型发展向以内涵增长为主、重视质量提高的集约式发展的转变,是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做好智能城镇的顶层设计,把握好总体规划和实施战略,防范人为造城运动、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等倾向;要注重策略推进和措施落实,把智能城镇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要义是以实现绿色崛起、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为核心。在城镇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资源与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动态关系。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涉及范围比较广博,内涵比较深湛,我仅就中央确定的“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表一下看法。

促进集约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根本路径

新型城镇化战略既含纳人口在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聚集和城镇人口比重的提升,也包括城市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向农村人口和地区的浸润和渗透,即人的城镇化。因此,在推进城镇化战略时不仅要重视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更要注重完善城镇载体功能,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城镇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定位,着力增强城镇经济的聚集度、扩大城镇对相关区域的辐射力。

从全局来看,新型城镇化究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有关理论推演,我国城镇化水平比较理想的状态是65-70%之间。按照这一标准,未来5到10年,还将有近5亿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城镇人口将大幅增长。建立在有限土地上的城镇要吸纳如此众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只有走集约式城镇化发展的道路。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强调人口的非农业化以及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产业在特定区域的聚集,注重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引导产业、资源和人口在城镇进行有机结合和有效聚集,从而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实现从以外延扩张为主、重视数量增长的粗放型发展向以内涵增长为主、重视质量提高的集约式发展的转变,是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动智能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引擎

智能城镇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城镇各种系统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城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而打造出一个迅捷灵敏、和谐有序、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镇。国内众多地区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提出了建设“数字城镇”的功能定位和保证措施。所谓“数字城镇”,就是把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城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城镇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技术平台和普遍性技术手段。城镇的高度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会极大地调整、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整个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对于城镇加强对内对外的信息处理、过程控制、系统集成以及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字城镇建设对于提升城镇功能、改进城镇管理方式起到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数字化城镇建设,是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很多人把智能城镇称为升级版的数字城镇,这是因为它是一个集成的平台,一个集中了先进技术、管理和应用的平台。建设智能城市需要从解决城镇实际问题入手,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城镇,合理配置城镇资源。无论建设经济高端化城镇还是打造数字化城镇,都离不开智能化作为动力和支撑。建设智能型城镇,既要紧紧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环节,又要积极推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以及城镇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系统创新。智能城镇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予以协调推进。各级政府在智能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做好智能城镇的顶层设计,把握好总体规划和实施战略,防范人为造城运动、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等倾向;要注重策略推进和措施落实,把智能城镇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标志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有两件大事将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城镇化战略。回顾英、法、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不难发现,每次城镇化都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空气、水质、土壤的严重污染等。也就是说,工业化在为城镇发展创造经济基础、提供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城镇生活疏离自然界、灰色挤占绿色、人居环境缺乏绿色覆盖等问题。所以,新型城镇化的第一要义是以实现绿色崛起、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为核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提出“生态城市”概念后,较短时间内便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和推广。按照杨尼斯基的解释,“生态城市”主要是从系统科学的视角采用生态学基本观点对城镇进行设计,力求建立有序、高效、和谐、健康的市民聚居环境。当然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仅仅是指传统的自然生态,而是一个内蕴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诸多内容的综合概念。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过程中,应把建设生态城镇作为切入点,使之成为解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矛盾的突破口。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城镇化过程是城乡合作发展过程,是有利于农民共同致富的过程,是城乡人口合理分布的过程,而不是农村人口一味向城市过度集中的过程。因此,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不仅要从城市层面来考量,还要从农村层面来设计,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城镇化战略实施与新农村建设在相互协调中共同进步,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战略顺利开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表征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基础上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以低能耗、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城镇,是指全面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镇。建设低碳化城镇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能够极大地提高城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低碳城镇的核心是对城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以及居民生存发展观念进行革命性变革,并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调整、制度完善、观念引导等措施,加大“降低碳排放”力度,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城镇化道路的选择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将城镇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代价降到最低程度,将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城镇化进程的限制降到最低限度,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城镇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资源与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动态关系,把单位城镇化水平的能耗、水耗、建设用地消耗、污染物排放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同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一样纳入消减目标,提出明确的消减比例和控制标准。通过一系列资源环境约束指标的控制,逐步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健康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人居环境改善与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城镇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统一,以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换取高城镇化质量。应借鉴德国城镇化过程中节能、节地的经验,大力提倡建设节水型、节地型、节材型和节能降耗型城市,推行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一致的可持续城镇发展模式。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本着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城镇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城镇所在地域的地理位置、基础状况和资源禀赋等因素,提高城镇准入标准,大力发展低碳型项目,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入城镇。要按照低碳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创新、管理升级等措施,提高城镇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城镇能源结构。要根据各城镇的特点,从低碳产业、低碳生产、低碳产品、低碳生活等方面着手,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在城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推进城镇废渣、废水、废气的再利用,促进城镇循环经济发展。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