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课题研究 > 正文

80后乡村教师刘黑华扎根乡村小学18载:我把青春献给你

2018/9/13 13:33:18  http://www.ditan360.com/   人民网  人气:5230

原标题:我把青春献给你

  刘黑华带领学生走进油菜花地实地写作。

  刘黑华护送学生走山路回家。

  编者按:教师节,人们把崇敬和祝福献给我国1500多万名人民教师。

  在教师群体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在中国半数人口生活的广袤农村,为乡村学童播撒知识的火种,让乡村文脉得以赓续。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乡村教师。

  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简陋的教室、简单的教具……但他们却肩负着改变一代代孩子命运的重任。可敬可爱是他们的品格,默默耕耘是他们的风貌。他们无私奉献,点亮了自己,更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

  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刚考上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的罗晶从学校返回自己当年就读的小学——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太和小学。

  从学府的高点回到学习的起点,罗晶此行有一个朴素的愿望,看望自己的启蒙老师刘黑华,为小学生们上一课堂。

  从师范学校毕业扎身到偏远的山村小学,刘黑华这一呆就扎根了18年。与他一起分配到乡镇的15位老师,如今都调到城里去了,他却放弃了一个个机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在山区辛勤耕耘。

  “不落下一个孩子。”这是刘黑华在乡村小学坚守18年的信念。在分管教育工作的苏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首小翠看来,18年前,刘黑华不想让一个孩子丢掉求学的机会;18年后,37岁的他不想让一个孩子毁掉希望的前程。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不能缺席,正是由于有了刘黑华这样甘愿做一片绿叶的乡村教师,才能让千万人才根植于广阔的乡村沃土。

  十八岁的青春选择

  2000年的太和村,交通闭塞,全是泥路,几乎成了被遗忘的乡村,村里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孩子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

  太和村小,这所村小靠着几个民办老教师支撑着几十名留学儿童的教学。坚守了十几年的老教师都要退休了,乡里其他小学的教师也想方设法往城里钻,城区的教师几乎没有人愿意下乡。谁来接过接力棒?这成了当地教育部门的难题。

  “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必须下乡支教一年。”从郴州师范学校毕业的刘黑华就赶上了这样的“规定”。当时18岁的刘黑华乘公交车、坐摩托车、走山路,一路辗转来到太和村小。

  虽然义务教育实施已经多年,但在这样的贫困村庄仍然有不少孩子上不起学,刘黑华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劝学。

  由于家徒四壁,家离村小8里路之外的罗代娣就困在山窝里。父母亲远赴异乡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的罗代娣在家里帮忙喂猪,成为了一名失学儿童。

  为了不落下一个孩子,刘黑华走了一晚上山路,赶到罗代娣家里给她的爷爷奶奶做工作,第二天又跑到乡联校打电话给罗代娣的爸爸,劝说罗代娣返校上学。没钱,刘黑华又帮罗代娣交了杂费,让失学1年的罗代娣重返校园。

  一年之后,刘黑华的支教任务完成了,他准备调回城区教学。但新来的村小校长苦口婆心劝他,希望刘黑华留下来再坚守一年,就这样善良淳朴的刘黑华又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18年。

  18年过去了,校舍更新了一遍又一遍,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老师走了一批又一批,当时与他一起分配到乡村小学任教的15位老师都调到城里去了,只有刘黑华留守了下来。虽然18年间刘黑华换了3个学校工作,但都是在乡里3个最偏远的村小轮流教书。

  刘黑华坦诚地说:“说实话,我当时年轻,女友也在城里工作,最初好几次都想调回城里,尤其是看着同来的老师陆续都走了,确实很纠结,我有点打退堂鼓。但后来,每天跟孩子相处,感情也深了,在农村也呆惯了,每当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和求知若渴的眼睛时,回城的念头就打消了。”

  学生眼中的“刘妈妈”

  刘黑华虽是一位男教师,但在学生眼里更像一位“妈妈”,他耐心、细致,关爱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

  9月5日,开学第三天,刘黑华收到一份来自马头岭中学四年级学生罗甜的来信。“尊敬的刘老师,您好,感谢您过去对我学习和生活的帮助,让我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盼。”

  罗甜是许家洞镇太和村下湾组的留守儿童,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聪明懂事学习上进,但由于家里极度贫穷,经常连文具都买不起。刘黑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当他给女儿买学习用品时,都会多买一份送给她。数学是罗甜的学习短板,父母不在身边无法指导,奶奶不识字,因此只要中午一有空闲,刘黑华就会给她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增强她学好数学的信心。到了下午,刘黑华常常邀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儿一同学习和玩耍,让她体会到爱的温暖。

  回想起刘黑华老师,已经读初中的何格更是感恩在心。2015年5月的一天,吃了早饭,她和姐姐就背着书包出门了。然而,她们不是去学校,而是沿着简易公路走了。没见到孩子来上学的刘黑华,课间操没休息直奔孩子家里询问,爷爷奶奶以为孙女上学去了,也不知道两个孩子的去向。

  刘黑华一下急得不得了,心想找到两个孩子后一定要狠狠批评下。他沿途打听,才知道两个孩子是朝着公路走了。当他骑着摩托车追到107国道路口时,才找到爬了10里山路、水都没喝一口的两个孩子。

  “你俩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晓得你爷爷奶奶和老师有多担心吗?”刘黑华生气地说。“我太想念爸爸妈妈了,我们有两年多没见到爸爸妈妈了,只知道他们是从这条路出去的……”抱着这两个懵懂的孩子,刘黑华心里一阵酸痛,蹲下来语重心长劝导两姐妹,把她们带回了学校。

  “刘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耐心细致地照顾我们。”罗晶说,刘老师每天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要上6节课,中午要照看学生,下午还要护送我们出校门、过马路、过桥。路途较远的同学带来的中饭,都由他负责加热;教具、玩具也是他自己制作的……

  因材施教不落下一个孩子

  “小小船,小小船,今朝聚会赛一赛。船身小,胆量好,不怕浪头高。用力用力齐用力,追过前船争第一。”在太和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悠扬的歌声回荡在耳边,秋季刚开学,刘黑华弹着电子琴带领着8个学生上音乐课。

  像类似的课程,太和小学每周都有很多节,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课上,弹风琴识五线谱;作文课上,走进油菜花地里,描写姹紫嫣红的春天;美术课上,投身自然,将太和村的河流、稻田绘到画板上……”教学中,刘黑华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作业套餐”,针对优秀生,重在培养能力,作业题目多一点、难一些;针对后进生,重在基础知识的巩固,题少而简单。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山里农民外出务工多,村小里大多是留守儿童。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刘黑华与班上所有孩子的父母亲建立了微信群,定期定时的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们安心学习。

  “没有父母在身边和有父母在身边,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是相差非常大的,所以我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这样他们的童年生活就显得更加快乐。”在刘黑华看来,托起一个孩子的希望,就是撑起一个家庭的未来。在这18年的村小教学中,他觉得最有成就的,不仅仅是培养了2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而是每一个学生踏入社会后不忘初心,不误入岐途,充满正能量地为人处事。

  刘黑华70多岁的父母亲体弱多病,妻子在家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看管小孩,还要忙家务和农活。“以前觉得他好像有点不上进的感觉,因为毕竟城里工资会高一些,那样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刘黑华的妻子钟南花说,现在回头来看,他爱这份工作,用心爱这个家,就要支持他。

  “我欠父母妻子孩子的太多了。”刘黑华说着眼睛湿润了。“但是,山里还有这么多留守儿童,总得有人去教去管。我既然当了乡村教师,就要热爱这份工作,哪怕是苦一点、清贫一点也值得。”刘黑华朴素的言语中饱含着真情。(李贵 记者 张振中 文/图)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