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课题研究 > 正文

河南睢县: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发展高质量制鞋业

2018/10/15 8:58:42  http://www.ditan360.com/   人民网  人气:3281

比材质、对型号、看针脚,弗朗西斯科正在全神贯注查验运动鞋,不放过一点瑕疵。而在河南睢县人看来,这位墨西哥商人既是客人,更像亲戚。每隔两三个月,他都不远万里来到睢县,到制鞋厂转转,查查样货,催催订单。

“不管是国际一线品牌还是国内一流鞋品,都有‘睢县造’。见外国客商,也习以为常。”睢县人说。

6年前,这里几乎没有制鞋业。去年,全县制鞋产能达1亿多双。这背后有何“秘密”?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产业怎么选?

立足劳动力、市场优势,抢抓机遇

睢县地处豫东平原,是传统农区、国家级贫困县。县里缺矿产、少资源,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环保压力日增,倒逼转型升级。

主导产业怎么选?2012年,县里多方调查,发现重大机遇——福建、河北等地有集中度较高的制鞋业,可在中原,这一产业几乎是空白;受用工制约,“东鞋西进”势在必行,而河南居中,是最佳承接地之一。

“盯准‘一双鞋’,选准一条路,横下一条心,做大做强制鞋业。”县委书记吴海燕说。

机遇稍纵即逝。全县上下和时间赛跑,积极引入生产线。华莹鞋业公司总经理胡焰感叹:“县里的诚意扑面而来。他们介绍睢县,说虽然现在没有制鞋优势,但有富余劳动力,有便捷交通网,有优良环境、巨大市场、发展潜力。”终于,胡焰被说动了。他带着资金来到睢县,投资建厂。

现实困难比想象的多。路太远,老客户不愿来,订单锐减;没配套,连海绵都要从福建运;缺人才,一线员工尚未培训。

“投资上亿元,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胡焰说,在县里支持下,他建起占地110亩的厂房,招工、培训700多人。新老订单逐月增加,配套企业不断集聚。目前,华莹鞋业年产300多万双鞋,产值2亿多元。

经多轮招商,睢县制鞋企业从2012年的1家,发展到今天的8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生产多种畅销品牌,鞋材本地配套率超过90%。去年产值达105.89亿元,年均增速34.5%。

升级靠什么?

营商软环境不断优化,“智造”硬本领不断增强

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睢县制鞋业形成规模效应,靠的是什么?记者听到最多的是两个字——服务。

中外合资企业商丘鸿源鞋业公司总经理汤秀霞深有感触。2017年11月,她在睢县拍下70亩地,将鞋厂从河北三台镇迁了过来。

为啥把身家押到这片陌生土地?“搬家初期,最大的困难是办手续。到了睢县,我发现,企业办手续,不用接触职能部门。无论土地审批还是银行融资,都有专人帮助办理。”汤秀霞说,她建成两条成型生产线,产值比在三台时高了1倍。 

“五个一”“两个零接触”,是睢县服务企业的承诺。对产业集聚区的重点项目,睢县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单位负责、一套班子推进、一站式办公”。项目在土地征用、拆迁中与群众“零接触”,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与职能部门“零接触”。

河南鸿溢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子森来睢县前,担心地方政府部门的承诺不能兑现。“一年过去,一项项承诺变成真,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服了。”丁子森说。

一方面,营商的软环境不断优化,另一方面,“智造”的硬本领也在不断增强。

“在耐折机上,鞋底要经过12万次弯折;在疲劳测试机上,松紧带要反复拉伸1万次……”在河南嘉鸿鞋业实验中心内,实验室部长彭漾漾说起100多项检验工序,如数家珍。

经过几年发展,这家企业将技术中心迁至睢县。如今,公司引入激光裁剪机,改造智能化仓库,建设全自动成型生产线,不断提高利润率。

“设备换芯、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为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睢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袁东风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5日 17 版)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