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观点评论 > 正文

青奥会的空气是不能广泛复制的奇迹

2014/9/9 12:54:22  http://www.ditan360.com/   潇湘晨报  人气:4382

        南京青奥会已于上月28日闭幕,但对期间清新空气的怀念,却刚开始进行。据《现代快报》的消息,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日前公布了空气保障数据,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764吨PM10和1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据了解,运动会期间空气质量“优良”等级预报准确率达到75%~80%。然而,南京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组组长表示,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三次“危机”时刻,但都通过加强管控顺利通过,青奥会保障的经验将为应对重污染状态提供借鉴。

  专家组宣布着青奥会间空气保障的数据,语调不无欣喜,但到底是南京人少呼吸了1750吨的PM2.5,还是青奥会期间这座城市的空气变得正常化,对于专家组的公开说辞,不妨来一次较真的甄别。同样值得较真甄别的是,8月空气质量的向好,这为南京的独创,抑或是重大赛事中的规律?恰如媒体曾报道的,“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空气质量10年最佳,一级天50%以上”;“据统计,亚运期间,广州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100%,18个主要监测点每天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只要围观者去比较,总能轻易发现某种特殊的呈现。

  现实的特殊性在呈现,可一定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此,因为青奥会空气质量保障组组长仍继续地表示,“青奥保障的经验也将为应对重污染状态提供借鉴”。我们当然承认,在南京青奥会期间再度出现的“空气质量良好”,实际上就是重大社会活动安排日渐成熟的表现——无论如何,一场连空气变化都无法提前把握的赛事设计,本身亦是原始状态和令人沮丧的。但青奥会保障的经验,真的能够为日常应对重污染状态提供借鉴吗?更直白点说,它果能复制为日常普遍的治理经验吗?对此我们也许乐观了,乐观会让人忽视更多的复杂性和内在博弈。

  回看南京青奥会良好空气的制造,这其实是一个不难被还原的过程。作为惯例,南京青奥会赛事选择在日照丰富的8月份举行,事实上就是在选择全年最好的天气状态。但南京空气向好关键的缘由,仍旧为公众所熟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譬如新闻中就提及,南京对电力、建材、化工、交通等特殊行业进行了先置性的治理;因为预测到青奥会开幕式当天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好,从14日起有关部门就采取了最严管控措施;对于青奥会期间空气质量的三次特殊时刻,专家组都进行了及时的处置——在运动会好空气的背后,更是政治任务和追责压力。

  只要地方政府敢于投入且集中力量,对雾霾等大气顽疾现实治理是完全可以达成的,这一点被南京青奥会所验证。如果硬要说青奥会提供了一种借鉴,那么借鉴在于,对大气污染的防治,不可或缺的更是刚性责任的赋予和确定,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在空气治污中的作用。然而反观更大的现实,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国十条”,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责任远未被深度清晰,对地方政府切实的治理追责,同样多数无法被兑现,责任和压力难以生成,如是说来,青奥会的空气其实是一场艰于模仿的呼吸,它可被想象,但至少暂时难以被广泛复制。

  好空气让人充满畅快呼吸的幻情,可唯有顶层意义上的刚性设计,以及立法的安排,才能为所有人都提供一个足以杜绝污染的口罩,或者说是寻找到一种无害呼吸的路径,如此之下的空气质量方可延续。青奥会的良好空气质量值得肯定,但如此带有政治性的重大体育赛事却不常有。所以,关注“后青奥会时代”的南京空气更有意义。新闻中的描述是:“这几天南京空气质量从优良转为污染,市民怀念起青奥会时清新的空气。”当对于清新空气的怀念,仍然需要污染的事实来提醒,我们需要的显然不止一个口罩,还有对于大气污染防治方式的深刻进步。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