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政府合作 >  政府合作 > 正文

上海聚力深化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

2023/12/7 14:44:15   中国环境APP      人气:5700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举行的首届世界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迎来重大机遇,肩负重大使命。互为亲邻的沪苏浙皖深知,长三角同饮一江水,共享一片天,要实现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厚植生态本底。为此,三省一市在原有生态环保方面合作基础上,持续深化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致力让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五年来,上海勇挑“龙头”重担,携手兄弟省市,以探路者的姿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如今的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保持基本稳定。优美动听的“生态交响曲”已然在长三角这边热土持续奏响。

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空间结构规划图。

优化协作机制,联保共治持续推进

从去年8月起,每个周一的上午,位于上海的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因为一个“规定动作”而忙碌。他们要联合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环境监测中心,对长三角区域未来一周的空气质量情况进行综合研判,而后形成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上报生态环境部。当日下午,这份预报结果还会以图文形式在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同时发布,为长三角的市民生活提供参考。

据介绍,这份预测报告是全国首创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空气质量预报,背后汇集了长三角区域400多个站点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数据、十几个大气超级站和2000多家重点源监测数据。

打通壁垒,形成环境监测数据上的协作和共享,正是上海携手三省聚焦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不断优化协作机制取得成果的一个典型代表。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会同三省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求,成立长三角区域协作办公室,修订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平台的联动对接。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此后,三省一市相继出台贯彻实施方案,上海提出六项具体措施力求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推动长三角打造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样板。

2021年5月,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正式成立。上海联合江苏、浙江、安徽对原有的区域大气、水污染领域的合作进行“整合和扩容”,纳入了“双碳”、土壤固废、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工作,以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持续推进全方位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制定3项生态环境标准技术规范,形成“一把尺”让跨区域环境保护有据可依;实现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在线数据共享,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上线;污染协同防控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区域固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全面落地……五年来,上海联合兄弟省份推进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及绿色生态合作项目,长三角区域环境标准更统一、数据共享更完善、治理手段更有力。

深入制度创新,跨区联动模式多点落地

长三角区域环保合作虽然时间较久,但突出的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因而从深层次做好制度创新,提高政策协同,是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合力关键。

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上海决心联手兄弟省份这块“试验田”上,培育出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度的创新和实践的“优质稻种”。

四年耕耘,成果丰硕。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框架到细节,示范区“三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完善,形成了以“一套标准”规范三地保护基准、“一张网”实施环境监测评估、“一把尺”有效监管生态环境。

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

今年9月25日,示范区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示范区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示范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4项最新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向社会发布。至此,示范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已有16项,一体化保护制度框架体系基本成型,并进入持续深化释放红利阶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这其中有7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先后两批面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重点地区复制推广。

当前,示范区创新制度推进生态环境跨界协同治理的模式的“优良种子”在上海多个地方已成片落地收成。

上海金山区和浙江省嘉兴市交界地带,石化化工产业聚集,污染排放复杂,存在明显跨省界传输影响。2020年5月28日,金嘉平“两山”议事堂在沪浙交界的山塘村揭牌成立,自此,三家生态环境部门每年都要举办跨区域联席会议,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去年,三地综合前期实践经验,出台制度了《金嘉平地区石化化工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三统一”工作方案》,明确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三方面共15项具体任务。近年来,金山、嘉兴、平湖多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共同打造环杭州湾美丽蓝天。

今年10月中旬,金嘉平“两山”议事堂举办第四次会议。现场又讨论通过了《金山、嘉善交界区域地表水国控断面协同治理方案》《金嘉平三地联动水质监测三年行动方案》《金嘉平生态研学工作机制》《金嘉平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员制度》等4项新的制度。

上海崇明和江苏南通,都位于长江入海口。近年来,两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做好制度创新,围绕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守护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跨省界重要生态空间、加强长江口北支湿地、崇明东滩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形成了区域生态文明发展共促的整体合力。

今年,苏州也加入了这个“朋友圈”,11月20日,崇苏通毗邻生态环境党建联盟成立,三地将在党建引领下围绕医废跨省协同处置、“无废城市”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三地生态环境部门也将围绕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展开探索。

抓好协同攻坚,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一条太浦河,西接烟波浩渺的东太湖,东注碧波潋滟的黄浦江,将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相连。冬日的太浦河依旧风光迷人,生机盎然。三地交界的太浦河核心水域,正在打造长三角“绿心”的江南庭院、水乡客厅,它将成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的“会客厅”。

太浦河。图源:上海水务海洋。

上世纪90年代,太浦河一度因为上下游功能定位不同而面临治理失控。下游段青浦和吴江把太浦河定位为饮用水水源,而位于上游的吴江却将其定位为泄洪排污和航运功能。上游排污如不控制,下游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太浦河“一河三标准”的治理困境终被打破。示范区成立以来,各方以太浦河饮用水源联合保护为重点,上游吴江区加大力度,持续开展流域工业淘汰更新和面源污染整治。

2020年9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正式印发,将示范区和协调区范围内47个主要跨界水体全部纳入实施范围。示范区“一河三湖”等重点跨界水体已实现联合河湖长的全覆盖,两区一县共任命或聘请310余名联合河湖长,联合巡河、联合治理、联合养护、联合执法、联合监测“五个联合”机制实现常态化。

自2020年10月以来,青吴嘉三地监测部累计完成5次“手牵手”示范区内重点跨界水体联合监测。目前,太浦河水质连续3年年均值稳定在Ⅲ类,淀山湖、元荡等重点跨界湖库已经提前达到2025年水质功能目标。

在刚刚过去的11月,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顺利闭幕。连续六届进博会期间,上海市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给国内外参展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了解,重大活动期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开展都会开展专项联合预报,构建天地一体的监测监控和共享平台,每日进行联合预报会商,并根据结果联合开展“点穴式”精细化环境执法检查,及时整改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三省一市还聚焦大气协同治理,累计完成了1300多万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公示,做好了船舶、集卡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移动污染源协同治理、船舶排放控制等工作。

元荡。图源:青浦河长。

齐心协力的攻坚行动,换来的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画面。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0%,较2018年上升7.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92.1%,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我们将牢记殷殷嘱托,进一步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携手苏浙皖兄弟省市,聚焦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减污降碳政策协同、环保执法联勤联动等重点领域,不断深化制度创新,推进试点示范,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1日长三角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