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智库课题 >  课题研究 > 正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2024/4/22 14:41:25   中国环境报      人气:2603

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把握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关系,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标志着美丽中国建设按下快进键。新征程上,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必须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基础之上,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我国巨大的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和全球能源转型需求,给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巨大机遇,对绿色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

当前,随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从产品领域看,智能化、绿色化产品较快增长。2024年1—2月,服务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2%和49.5%,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1.5%,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增长25.6%,充电桩增长41.8%,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增长89.8%。

从投资增速看,新质生产力技术相关投资保持较高增速。1—2月,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9.4%、10.0%、7.8%,超过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0、5.8、3.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中,信息化学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3.2%、33.1%;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6.2%、16.1%。

从发展趋势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向好。1—2月,汽车制造业增长9.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1.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6%。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3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

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全面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充分发挥在实践中已经形成、有力推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支撑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进步。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是新质生产力重要要求。在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科技和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节能环保产业都取得长足进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实施高层次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保人才队伍;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加强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广东省就是典型例子。依托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广东紧抓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形成的新机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加快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转变,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到四成,已建成包含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和8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7个千亿级和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增速高达3.6%、8.8%、11.2%,成为广东制造的“稳定器”和“加速器”。

新质生产力助力了“双碳”目标实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以新质生产力不断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稳步推进。从能源转型成就看,截至2023年底,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5.3%,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量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量的51.9%,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量的比重接近40%。从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看,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已经取得多个“世界第一”和“国际首个”,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指标的精品能源示范工程,推广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高效能源装备产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新的竞争优势,也需注意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

新质生产力给欠发达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等特殊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可能。例如,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区可充分发挥清洁能源优势,建设高效低碳、集约循环的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算力基地,在承担本地区实时数据处理任务的同时,承接东部地区中高时延业务,推动东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推理、机器学、储存备份等业务有序转移。通过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在降低能耗过程中加强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

同时也需注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立足各地不同的基础条件适度开发建设。切忌在一些领域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那样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形成一批新的“烂尾”工程,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规划和布局。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发展新动能,还需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完善环境保护税、资源税、水资源税等“多税共治”的绿色税收体系;优化财政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关键项目的自主创新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等;因地制宜采取环境规制手段、强化执法监督;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阶段,要更加清晰认识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