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和植物息息相关,植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当天,在中国生态学学会2024年全国生态日系列科普活动暨第一届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启动会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员任海这样说。
植物多样性正面临着威胁
猴脸兰花、天鹅花、飞鸭兰、桂叶黄梅(形似米老鼠)、冰淇淋郁金香……任海用一系列珍奇植物照片开启了他的演讲,记者也被这些植物吸引着眼球。
生物多样性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被命名的物种大约不超过400万种。而研究表明,在最受欢迎的20个物种中,人类排在第一位。”任海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在水文、生态及物质循环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控制洪峰,具有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撑等服务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在任海看来,生物多样性的文化价值最为重要,“统计表明,5万首唐诗中牡丹、菊花、柳树和红叶出现频率最多,被称为唐朝的‘网红’植物。”
但是,如今,随着我国森林面积、草场和湿地面积的不断退化,我国植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
数据显示,当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植物有455种和40类,共1101种;而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原产中国的野生植物1374种。“其中,列入红色名录的高等植物有3879种,占物种总数的10.8%,已有倒心叶野木瓜等40种植物灭绝。”任海介绍。
谈及植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任海认为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导致的生境破坏和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盲目引种、外来种入侵、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再加上植物自身适应水平低和繁殖障碍,造成了野生植物分布区萎缩、生境恶化、资源锐减、一些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等问题。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怎么做?
据任海介绍,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网络,有效保护了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类型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以及全国20%的天然林、50%的天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区。此外,建成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在迁地保护方面,我国已有200余个植物园(树木园),收集保存了约2.3万种中国的高等植物,占总物种数的65%,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资源总数超过50万份。”任海进一步表示,植物迁地保护不光要保护好植物种质资源,还要与科学研究、知识传播、生态游憩、资源开发利用一起,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发力。
当今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着植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为此,联合国发起了《生物多样性公约》《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年)》,其中或多或少都有植物迁地保护的条款。
“在关键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植物及其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任海进一步强调,为提升关键区域的植物保护效果,还需加强以下3点工作:
——按照珍稀植物的空间分布调整保护地的布局,弥补不同植物类群的保护空缺;
——明确自然保护地对珍稀植物的保护责任和技术手段,并进行推广;
——加强自然保护地对非法采集植物的执法权力。
“目前,中国正在优化自然保护地战略布局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下一个优先事项是在接下来的10—20年将植物保护纳入政策、立法和机构框架,确保有效保护中国的野生植物种群。”任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