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低碳网!
  1.     区域频道: 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西北
当前位置:需求信息 > 需求信息 > 正文

解决污泥处理“重水轻泥”问题要点线面结合

2024/7/4 15:56:40  中国环境报     人气:2316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除了传统意义上污水处理厂等点源在污染防治中存在“重水轻泥”的问题,污水管线、湖泊水库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这类问题,导致群众投诉、水质超标现象频发。推动污泥治理从“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应当从“点、线、面”三方面综合施策,从根本上解决污泥治理问题。

一是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的监管。我国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程度存在“重水轻泥”现象,除了污泥含水率不达标导致无法妥善处理之外,近年来大量垃圾焚烧项目盲目上马,部分垃圾填埋场封场,原先采用填埋方式处置的污泥面临新的难题,客观上增加了违规处置污泥的风险。

因此,污水处理厂在运行中要注重污染治理全流程监管,督促企业规范污泥处置;同时注重疏堵结合,以无害化为目标、资源化为手段补齐短板,帮助企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首先要强化过程管理,在污泥产生、运输、处理过程中实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加强源头管控,限制废水排放,加大工业废水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查和评估力度。其次要持续监测管理,利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精准监管。智能化系统包括在线监测仪器、数据采集系统、云平台、应用软件等多个组成部分,通过编写特定算法实时计算污泥产量,达到污泥定量化管控。最后要放宽技术管理,鼓励推广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探索污泥能源化、材料化、建材化、有机化新方向,化“废”为宝,通过技术革新、政策支持,突破研究与应用的衔接瓶颈,真正意义上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二是完善对城市污水管线的建设。目前一些城市污水管线逐渐老化,泥沙积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是建设过程中设计参数不合理,排水管径、坡度、设计充满度等参数选取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排水需求,导致污泥淤积;另一方面是运营维护中缺乏泥沙处理设施,泥沙无法有效清除,经发酵后形成污泥加剧堵塞。

要改善污水管道污泥堵塞问题就应开展全过程监管,从设计规划到选材施工,再到后期运行维护,实现全周期管理模式。在施工前进行监督管线规划,在管线设计中进一步精细计算排水量、泥沙量;优先选择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和环保性能的材料,减少管道腐蚀和结垢,延长管道使用寿命。在管网中纳入新型技术,在关键节点加装传感器、在线监测设备等,实现实时监测告警、精准快速定位事故地段、内涝分析、淤堵分析、管线运行负荷风险分析等。在日常监管中融入智能体系,混合现实技术+智慧城市排水系统,以排水管线建筑信息模型为依托,结合5G网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虚拟环境中引入虚拟场景信息,在监管中做到事先预测,从而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应对内涝、淤堵等突发事故。

三是加强对湖泊水库底泥的修整。在湖泊水库水质整治方面,底泥治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修复整治的重点难点之一。底泥中富集大量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部分湖库内源污染便是由于重污染底泥没有得到有效清除,有些已完成整治的河道依然存在大面积的翻泥现象,已治理的黑臭水体出现返黑返臭。

因此在水体修复中要做到标本兼治,加大底泥治理力度。进行统筹规划,提升底泥处理规范性,从底泥勘测调查、分类及等级划分、环保疏浚范围和施工方案、浚后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制定全过程标准规范。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安全处置清淤底泥,尤其是对于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底泥,可利用原位植物修复技术、监控式自然修复技术等对症下药,达到危废标准的依法依规处理。治理完成后要开展常态化管理工作,杜绝返黑返臭,对已经取得治理成效的水体,开展底泥全过程监督,确保超标底泥可溯源、可追踪。

实现泥水共治,解决“重水轻泥”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明晰责任、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深化推进、加大监管力度,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入手,强化污泥治理效果,提高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稳定性。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华北督察局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