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需求信息 >  需求信息 > 正文

需求日益凸显!如何让银发一族“老有所依”?

2024/8/8 15:04:54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人气:8809

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银发一族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齐头并进成为必然趋势。
跟青少年一样,老年人同样有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切实体现,是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银发经济的崭新机遇。当前,我国老年人精神文化供给现状如何?未来该如何更好满足其需求?一起来看。
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涵和特征
老年人精神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背景下,老年人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精神生活;而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是指老年人希望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政府、社会、家庭等责任主体可以通过丰富和深化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目标。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退出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失去了工作角色,仍然需要其他社会角色来确立自己的社会位置。老年人的主要活动领域从工作场所转移到社会、社区和家庭,其最主要的社会角色也由职业角色转变为新的社会角色,如返聘人员、社区志愿者等。新的社会角色使老年人重新定位于社会结构之中,并在新的社会关系中寻获归属感和意义感。不过,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能顺利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并重新定位,老年人被边缘化以及不同程度的年龄歧视已成为备受关切的社会问题。再就业和参与志愿服务是当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途径。自201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的在业率保持在30%左右。随着积极老龄观的广泛倡导,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提升,但限于参与渠道狭窄、组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目前的实际参与率仍然较低。显然,大部分老年人很难通过再就业和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建构新的社会角色。与之相比,通过参加文化活动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是一个更为寻常和易于实现的路径。老年人在文化活动中不仅可以发展兴趣、开阔视野、愉悦身心,还能在其中获得归属感和意义感,这也是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参加老年文化活动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工具性功能,指老年人在文化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现实需求的功能;二是价值性功能,指老年人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满足其归属感、意义感等精神需求的功能。
全国调查显示,当前我国老年人文化活动的总体参与率较高,超过九成的城乡老年人参加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其中城镇老年人的参与率为94.8%,农村老年人的参与率为89.2%。虽然城乡总体参与率都比较高,但分类别来看,仍然有显著的城乡差异,如超过半数的城镇老年人经常散步或慢跑等,而农村不到三成;超过三成的城镇老年人经常读书或看报,而农村不到一成。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公共文化资源短缺,适合老年人开展活动的场所和设施较少。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较低、经济状况较差,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以看电视、听广播等被动型活动为主,而体育锻炼、自主学习、休闲旅游等主动参与型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
从文化活动的类型看,目前我国老年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体育锻炼和健身,这是最普遍也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文化活动。中国自古就有养生锻炼的传统,随着健康老龄化、主动健康等积极老龄观的普及,体育健身作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防治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被广泛接受。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我国老年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8.0%,8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仍有14.7%的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第二类是参加老年教育和学习活动。在积极老龄观倡导下,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学习是最好的养老”,很多地方的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将近8万所,在校学员(包括参加远程教育的学员)共有1300余万人。第三类是休闲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老年文化活动。老年群体中低龄、受教育年限长、健康状况良好、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休闲旅游的主力军。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旅游者人数占全国旅游总人数比例超过20%。多项行业调查都显示,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有闲又有钱”的群体正在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主要消费者。第四类是以老年人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其他休闲娱乐活动,包括歌舞影视、棋牌书画、摄影收藏、手工制作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以个人形式开展,有的通过团体模式参与。
当前老年人精神文化供给现状
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下,我国的老龄文化事业逐步推进,老年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扩大,老龄文化产业也获得一定发展,但同时存在公共资源供给不均衡、老龄文化市场不成熟、老年文化活动精神内涵不足等问题。
第一,老年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扩大,同时存在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我国老年人文化活动的总体参与率较高,超过九成的城乡老年人参加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大部分文化活动是老年人自己或与亲朋好友一起进行的,如健身锻炼、兴趣活动、结伴旅游等。也有部分是在社区层面开展的老年文化活动,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人协会等组织老年人开展棋牌、歌舞等活动。近年来老年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扩大,但总体看资源仍然有限,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相对短缺,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以老年教育为例,我国早期的老年大学要服务离退休老干部,具有一定的福利属性,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老年教育逐渐成为向全体老年人开放的普惠性教育。老年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从以休闲娱乐为主,逐渐发展为包括文化艺术、生活技能、金融理财、退休规划、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等内容更加丰富的老年教育。教育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远程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全国建构起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载体的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但由于福利依赖路径,仍然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很多老年大学都有准入门槛,学员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基层群众进入的机会较少。农村老年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但城乡差异依然比较悬殊。
第二,老龄文化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同时老龄文化市场尚不成熟。由于我国的社会福利传统,老年文化通常被视为社会公益事业,认为老年文化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需要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政府提供基本文化服务,同时老年文化产业提供中高端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弥补公共文化事业的不足。以老年休闲旅游业为例,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老龄文化产业的最大板块。加上康养旅游、旅居养老、候鸟式养老等方式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老年旅游的业务范围。部分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市利用产业优势,在已有旅游产业聚集区基础上发展老年休闲旅游服务,打造适合老年人休闲旅游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老年旅游市场尚不成熟,存在着优质老年旅游品牌较少、规范性不足、老年人权益受损风险较高等问题。老年体育健身是老龄文化产业的另一大板块。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维护和保障老年人体育健身权益;支持更多的体育场馆向老年人健身提供服务;鼓励、引导各类主体发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业。在宏观政策指导下,还需要制定更具体和落地的操作性规定。
第三,老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同时精神内涵仍显不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精神心理问题增多,尤其是老年孤独、老年抑郁等问题愈发普遍。全国调查显示,36.6%的老年人经常或有时感到孤独,农村女性老年人孤独比例高达43.9%,超过半数的高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我国老年人文化活动的总体参与率是比较高的,但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孤独问题,可见文化活动的参与率只是反映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一个方面,还要重视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学界一般将孤独感分为社交性孤独和情感性孤独,前者与人际交往相关,后者与人际关系的质量相关。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丰富活动内容、增加活动数量,还要提升文化活动的质量,增强其精神内涵。事实上,并非活动越多就越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多看似简单的活动仍然可以带给参与者精神享受和满足,重要的是在参与中收获归属感和意义感。以老年人上网为例,随着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平价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APP应用的简易化,近年来老年网民数量增速惊人,老年网民已经超过老年人总数的一半,抖音、快手、微信短视频等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闲暇时的主要消遣,甚至出现沉迷网络等令人担忧的现象。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发布《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提出使用短视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当下社会热点关注的老年人“互联网追爱”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老年人的现实关系需求未被完全满足。这一现象显示,老年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极其重要,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并不单纯要求数量增长和内容扩展,更要关注老年人的真实情感、社会尊重、自我认同等价值性需求的实现。
如何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老年群体规模日益庞大。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基数庞大、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显著等特征,同时也具有低龄化优势,以及老年人力资源丰富、社会参与意愿强烈等积极禀赋。随着老年群体的代际更迭,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养老从“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参与型”“发展型”转变,更加重视生活的丰富性和愉悦性,追求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通过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老年人既能满足兴趣爱好、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社会交往等现实需求,又能缓解因增龄、衰弱、患病等问题带来的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提升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同,实现更有意义的晚年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基本立足点,保障老年人公共文化权益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质体现,也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好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要通过一系列老龄文化创新工程,促进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提升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幸福感。这不仅是老龄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银发经济的重大机遇。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丰富老年文体服务”“拓展旅游服务业态”的要求。老龄文化产业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望成为国家新经济模式的重要驱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主体在提升老年人文化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上可以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建设年龄友好的社会环境,便利老年人文化参与。年龄友好的社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指人们居住生活的物理环境,后者指社会观念和文化氛围。建设年龄友好的社会环境是政府的首要责任,市场、社会和家庭积极参与和响应。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老年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新建或改造老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根据老年人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适老化转型升级,使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公民都能无障碍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继续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老龄化国情意识,转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建设年龄友好的包容性社会环境。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主要场域,社区工作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文化活动需要,在设施建设、设备配备、活动开展、舆论宣传等方面为老年人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扩大老年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升老年文化服务品质。老年文化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要保障所有老年人的基本文化权益,将公共文化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倾斜,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增进老年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根据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常态化地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拓展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普惠性。广播电视、文体教育、出版传媒等行业创作和出版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作品和读物,组织老年人文化艺术和体育赛事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老年公共文化服务要发挥倡导和引领主流价值观的作用,推动老年教育从娱乐型向赋能型转变,在提升老年人知识技能和健康素养的同时注重积极老龄观培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支持社会力量投入老龄文化领域,拓展银发经济新赛道。市场是老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最为敏感。要发挥市场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减轻政府福利负担,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老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尽快完善老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激励企业投入老龄文化市场,对老龄文化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在国家出台发展老龄文化产业总体性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落地政策和具体办法。老龄文化市场潜力巨大,在市场扩张中要注意监管质量低下的所谓文化产品和服务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文化发展,通过财政税收、土地使用、场所设施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等投身老龄文化事业。鼓励公益慈善投入老龄文化事业,建立老年文化类的慈善组织或设立专项慈善基金,发挥公益慈善作为财富第三次分配方式的积极作用,提升公民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老年公共文化事业均等化发展。制定老年体育、老年教育、老年旅游等行业的服务标准,发展相关保险业务,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活动,巩固家庭养老基本功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养老具有基础作用,家庭成员负有赡养扶助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扶助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事实上,老年人的情感抚慰和精神寄托主要来自家庭。受现代社会个体化和家庭规模小型化等因素影响,家庭对老年人各方面的支持都有弱化的趋势,这是造成老年人孤独、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不断加强家庭建设,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巩固家庭作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支撑力量。随着年龄增长,高龄和患病老年人不可避免逐渐淡出社会活动,来自家庭的支持在人生最后阶段愈加重要。国家和社会要支持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活动,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同时,提升家庭成员相互扶持的责任感,满足老年人深层次精神需求。
鼓励老年人开展自主文化活动,增强老年人的独立性与尊严感。老年人是自己生活的第一责任人。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其中第一条就是独立。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老年期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大部分人在中低龄老年阶段都有较长的独立期,有能力参与社会各领域活动。与先期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然具有低龄化特征,老年人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这批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初期的低龄老年人被称为“新老年人”。与上一辈老年人相比,新老年人整体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都比较高,有更加独立的自主意识,追求更有意义的晚年生活。新时代倡导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同时也强调激发老年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导老年人树立终身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老年人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和鼓励老年人积极创新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自发组织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
上文略有删减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14期原标题 | 让银发一族“老有所依”
作者 |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晶
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
原文责编 | 李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