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方案》的通知
(通政发〔2024〕18号)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城市副中心
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场景创新在赋能高质量经济发展、高效能社会治理、高水平城市建设方面重要价值,释放场景资源、强化产业组织、延伸服务链条,做好科创+产业的“粘合剂”、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匹配的营商环境,探索招商育商新模式,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全域场景创新之城”,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场景创新赋能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认真落实区委“11311”工作体系,构建“434”全域场景创新工作总体架构,聚焦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政策机制、消费创新四类场景,部署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城市建设三类重点任务,完善全区域、全领域、全社会、全流程场景创新“四全”工作体系,延伸企业服务链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升级招商育商模式,逐步构建新城市、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活高度融合发展的未来城市场景创新蓝图,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以场景创新串联科创资源与产业集群,在“三大工程”中发挥场景创新“粘合剂”的作用,建设新城市、导入新科技、培育新产业、打造新生活,构建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全域场景创新之城。
坚持特色突出。突出场景特色,丰富场景内涵,打造四类创新场景;突出资源特色,围绕千亿固投、文旅消费两大资源优势,谋划标杆场景,导入创新资源,变城市建设红利为招商育商资源。
坚持供需联动。从场景机会与能力双向出发,组织场景供需对接,通过“双找双引”,为场景机会找企业、引项目,为优质企业找场景、引资源,动员全社会主体参与,加速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
坚持全域协同。释放全区域场景机会,赋能全领域企业发展,动员全社会主体参与,完善全流程工作机制保障,通过“四全”工作体系,实现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协同创新。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竖标杆、三年全提升”工作思路,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场景创新工作。实施“场景双百”行动,每年挖掘场景机会不少于100项,推介场景能力不少于100项。2025年,服务链接不少于300家企业,完善工作机制,打通工作流程,打响副中心场景品牌;2026年,服务链接不少于400家企业,累计打造不少于10个具有副中心特色的标杆场景,显著提升社会参与度;2027年,服务链接不少于500家企业,实现场景招商育商,提升治理效能,形成全区域开放、全领域赋能、全社会参与、全流程协同的场景创新生态,赋能副中心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场景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1.数字经济
信息安全场景。依托网安园网络安全先进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京津冀信创小镇等产业载体建设,加快集聚一批网络安全企业,释放网络安全防护、信息数据安全防护、信创替代等场景机会,助力企业对接场景资源。数据要素场景。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数据专区建设,不断汇集影视、音乐等领域数据,拓展文旅应用场景,逐步推进金融数据专区建设。积极探索企业数据资产首登记、首挂牌、首交易、首入表、首开放等创新场景。未来信息场景。依托中国信通院ICT创新基地,围绕6G、卫星通信、空间信息等,主动谋划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元宇宙场景。通过多部门联动,推动元宇宙技术在文化、旅游、商业、城市服务等领域应用,积极搭建元宇宙景区、元宇宙图书馆、元宇宙博物馆、VR实验室、数字藏品等创新场景。自动驾驶场景。积极推进高级别自动驾驶4.0示范区建设,为新能源智能汽车、车联网智能装备的应用示范提供载体。
2.现代金融
绿色金融场景。依托绿色金融发展优势,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推动金融资源向低碳、环保领域倾斜;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支持绿交所开展各类绿色资产和环境权益交易及服务,为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服务,吸引更多ESG、绿色资产管理等机构在副中心集聚。金融科技场景。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围绕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防控等需求开放应用场景,为金融科技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机会;持续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在园区、场馆、街区、商圈等载体中继续探索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提升“大运金融行”“金融+政务直播”等活动影响力,搭建场景业主方与金融机构沟通桥梁,匹配投融资需求。
3.先进制造
未来健康场景。围绕医疗机器人、健康医药器械、智能医疗设备等研发应用,积极谋划智慧诊疗、健康监测、康复护理等场景,帮助企业对接优质医疗机构。未来能源场景。聚焦新型储能、CCUS等未来能源方向,积极谋划新型储能场景项目,依托张家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为新型储能设备提供试验验证场景;加快谋划建设“CCUS·碳未来产业园”,在张家湾设计小镇优先开展CCUS碳捕捉技术验证应用。智能制造场景。加强存量企业能级提升,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为智能机器人、智能产线、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提供应用场景。建设产学研创新共同体、中试平台、共享制造中心等服务平台,为先进制造企业开展原型产品开发、小规模验证提供公共服务。京津冀产业协作场景。加快通北示范区建设,推动“通武廊”深度合作,搭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支持三地企业围绕研发、制造共建产业协同场景,实现跨区域产业链延链补链。
4.商务服务
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副中心消费新场景。商圈消费综合体场景。推动重点商圈不断拓展消费业态,引入品牌首店、高端体验店,打造个性化场景,构建全天可玩、全家可购的消费综合体。特色消费示范街区场景。依托特色街区,引进脱口秀、话剧等小剧场,建设音乐酒吧、咖啡馆、文创商店等场所,着力构建白天看景玩项目、晚上看戏品生活的全天候消费新模式。品牌消费活动场景。持续推进“欢乐通州·欢乐购”“运河商务区消费季”“深夜食堂”等品牌消费活动,不断丰富日间消费、夜间消费等场景体验。文化消费场景。围绕大运河文化、三大文化设施等新IP,丰富文创产品,组织文化活动,拓展体验式、沉浸式消费场景。亲水经济新消费场景。深化运河水岸桥船联动,建设运河两岸水上互动游线,创新水上、岸边、室内互通形式,联动运河游船、运河广场周边场馆,联合推出品牌性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以水为媒,不断拓展亲水消费体验。高端商务服务场景。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企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会,搭建商务服务企业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家交流会、行业沙龙等活动,助企业拓市场、寻新机。
5.文化旅游
文旅+科技场景。围绕大运河、三庙一塔、绿心公园、三大文化设施等地标性载体,引入AR、VR、全息显示、光电显示等技术,推进大运河数字游线、燃灯塔灯光秀、三教庙数字剧游等项目加速实施,并不断拓展新的沉浸式体验场景、灯光夜游场景、河岸互动场景,提升副中心科技文旅体验感。文旅+演出场景。依托台湖演艺小镇、北京艺术中心、文化旅游区等演艺区,开拓演艺空间,持续深化“运河有戏”演艺品牌建设,推进大运河音乐节、台湖爵士音乐节、开心麻花喜剧生活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形成独特的旅游场景和文化氛围。文旅+艺术场景。充分利用宋庄艺术小镇文创资源,打造副中心艺术会客厅场景,通过艺术产业落项目、引企业、促消费,推动文化创意、陶瓷、雕塑等产业发展。文旅+非遗场景。依托“运河传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等,围绕传拓、剪纸、泥塑等非遗技艺,打造文化旅游场景,加强非遗文化传播。文旅+轨道场景。深化城市副中心站“地下枢纽地上城”建设理念,构建“站城融合”超级城市综合体,形成打卡新地标,同时串联市内重要交通场站、津冀重点城市,构建副中心文旅“新干线”,打造以轨道枢纽为核心的文旅商融合新体验。
6.现代种业
科技+种业场景。加快推进农作物育种加速器、数字农业云平台、种质资源库等载体建设,通过精准的光温控制、高通量基因型和表现型检测,打造育种材料早代选择、成熟品种个别形状快速改良等育种场景,不断强化副中心“农业芯片”品牌。智慧农业场景。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建设农业全产业链数字管理平台,不断探索智能化温室、科技种植、农作物全生长周期监测等场景。种业品牌打造。借助种业大会、京农·运河人家等活动品牌,整合区内现有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场景发展机会,强化供需对接,吸引符合区内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的种业研发企业落地发展。
7.建筑业
智能建造场景。发挥建筑工程项目资源丰富优势,推动施工方积极开放建筑机器人、智能建筑装备等产品应用场景,加快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推广应用。探索数字化集成交付模式,以张家湾设计小镇城市更新项目为试点,在项目设计、施工等阶段引入BIM相关技术,形成全流程数字化集成交付解决方案,逐步在全区应用推广。绿色建筑场景。依托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通过优化建筑设计、使用绿色建材、引入节能设备、开展能耗管理等手段,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推动建筑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零碳示范区场景。依托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展浅层地温能和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示范应用,加快创建全国首个“近零碳排放区”。
(二)场景创新赋能社会高效能治理
8.智慧政府
政府智慧决策场景。加强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依托副中心经济大脑、城市治理大脑、社会治理大脑,整合多源数据,引入人工智能、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等技术,打造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场景。高效率审批与服务场景。综合应用电子证照、云平台、智能终端等技术产品,简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优化审批方式,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积极探索“一件事”集成办、服务事项在线办、24小时自助办、自助终端就近办等场景。智慧政务大厅场景。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加强办事引导,推出更多“智能无感”政务服务场景,用好大厅物理空间,为智慧政务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展示体验平台。跨省通办场景。发挥副中心政策优势,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强化京津冀协同,围绕就业、社保、税务探索更多“跨省通办”服务场景。
9.数字化社区
人工智能+养老场景。应用大模型、人机交互、多模态感知等技术,开展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家庭健康监测感知终端、照护机器人等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居家养老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网格+智慧+”养老社区。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链接多方社会服务资源,构建“网格+智慧+”老年友好型社区,提供便捷化慢病健康管理、智慧问诊、急救转运、健康大数据监测等养老服务。平安社区场景。应用人脸识别、一键报警、高清摄像视频采集、大数据管理等技术,推动基层警务与社区工作、网格治理深度融合,做细做实矛盾排查、底数摸排、源头管控等工作,创建平安社区。
10.智慧医疗
医疗服务场景。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副中心医疗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场景。通过物联网设备汇集基层健康大数据,打通医疗健康服务与医疗健康大数据“最后一公里”,建立日常监测及基层服务场景,提高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智慧诊疗场景。推动潞河医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医疗机构释放场景机会,在智能读片、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等场景中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提升智慧诊疗水平。智慧医院管理场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多维数据采集等技术,融合电子病历、卫生信息、运营管理等多模态数据,构建医院管理数据中台,实现以数据技术驱动业务流程自动化、医院精细化管理和智慧服务。
11.智慧教育
数字化课堂场景。利用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配备终端设备,配套基础资源及XR数据可视化系统,提供沉浸式学习资源,打造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学习情景,形成教育特色课堂。教育资源共享场景。推广双师课堂,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管理场景。聚焦教务、教学管理需求,积极探索智能化教学平台、在线考试、学生学习情况个性化评估与管理等场景。
12.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枢纽场景。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枢纽智慧运营协同大脑,提供站内便捷换乘、机场快速接驳等服务,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效率。智慧路网场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应用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开展信息采集处理,结合路况检测、数字扫描和快速建模等先进技术,构建副中心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感知体系,支撑自动驾驶测试,提供安全、有序的城市运营服务。智慧交通治理场景。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一体化综合平台建设,融合交通领域多源数据,打造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平台,通过对试点区域交通问题的诊断分析和数字空间解决方案推演,实现区内整体交通态势的感知、诊断、推演和治理。静态交通场景。支持重点片区停车场利用机器视觉、三维建模等技术,建设数字孪生停车场,推动车位信息与主流导航软件实时共享,提供停车引导、停车预约、反向寻车等功能,提升市民智慧停车体验。
13.智慧应急
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场景。升级完善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适时推进区应急指挥调度救援平台建设,结合气象、消防、视频会议、单兵作战等多方资源,实现对应急全过程记录和复盘评估。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场景。采用三维GIS、大数据分析、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地下管线三维模型与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有机结合,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构建地下管线快速查询、准确定位、现场管线分析、数据综合服务等场景,保障城市地下管线施工安全。智慧气象场景。加强气象数据汇集应用,推动气象“百米级、分钟级”“京津冀雷达组网”“风云四号卫星云图”等系列最新核心监测预报技术在副中心落地,在城市管理、安全运行与文旅活动中探索气象数据应用场景。智慧水务场景。构建防洪一张图,实现水务要素全面感知、数据资源深度治理、业务应用智慧协同、基础底座共建共用、公众服务主动开放。
(三)场景创新赋能城市高水平建设
14.千亿固投重大项目场景
释放千亿固投项目清单。加强千亿固投项目梳理,根据进展成熟度,分阶段释放千亿固投项目需求清单,聚焦较强商业运营价值的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固投项目供需对接。探索将场景思维嵌入项目设计、招投标等环节,强化场景供需对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千亿固投项目。
15.土地要素供给场景
产业空间精准匹配。不断优化副中心产业空间地图,结合GIS、数字孪生等技术,进一步梳理副中心空间资源,为产业项目引进、企业入驻等提供用地保障。灵活便利土地供给。升级供地计划项目库和储备库,定期发布供地清单,对重点地块主动设计科创资源导入、新技术产品应用、科技企业参与等相关指标,探索新型土地要素供给创新场景。创新土地供给政策场景。加强政企交流和土地推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因地施策,在成本控制、灵活用地、配套保障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用地匹配场景,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
16.场景创新示范区
围绕文化示范、消费示范、产业示范、科技示范,依托大运河文化带、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高线公园等载体打造一批场景创新示范区。大运河文化新IP。依托大运河5A级景区开展科技+运河历史文化遗存融合试点,利用全息显示、增强现实(AR)、数字孪生、无人船等技术产品打造数字运河游线,搭建以古运河文化、古码头文化等为基石的沉浸式体验场景。持续推进北运河滨水岸线工程,集聚非遗互动、潮玩文创、美食文化等业态,建设集水景演艺、水上赛事、岸边经济、水岸联动为一体的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特色品牌。文旅国际消费新IP。发挥环球影城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周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丰富可玩可赏可逛的人气场景,打造集融入更多中国本土特色和硬核科技为一体的高端消费娱乐新IP。张家湾设计小镇多形态产业示范区。以创新设计、城市科技为产业双翼,吸引和带动国内外高端设计咨询、城市科技和信息技术应用等企业聚集,依托设计小镇优质的空间载体,为各类创新企业提供产品集成、展示、体验的场景空间。高线公园科技集成展示会客厅。在生态保护、商业零售、运动休闲、科普体验等方面引入智能监测终端、无人零售、自动驾驶接驳、XR沉浸式体验技术等,打造集各种前沿技术产品集中展示的空中会客花园,成为副中心打卡新地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应用场景创新工作机制,统筹全区场景创新资源,建立全流程工作体系,压实各方责任,形成各部门、各主体有效配合,协同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新局面,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提供测试、展示、应用的平台。各场景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依托“服务包”机制,将企业服务管家提升为兼容场景挖掘、对接协调的场景服务专员,负责日常信息沟通与联络。
(二)开放要素空间
加强场景创新要素供给,一是开放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工程项目资源,为智能建造、绿色建筑、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产业创新技术产品提供验证应用机会。二是开放副中心丰富的空间载体资源,在绿心公园、高线公园等重点区域,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集成应用和展示提供空间。三是开放数据要素资源,依托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优势,搭建数据专区,优先探索数据要素应用场景。
(三)强化政策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部门应用场景建设支持政策,统筹利用各类政府资源,在前期手续办理、数据开放共享、产业要素匹配、政策资金保障、金融贷款服务等方面加大协调力度,打造应用场景建设政策实施示范新高地。鼓励产业基金积极投资参与副中心场景建设的能力企业。加强社会资本保障,支持投资机构积极参与副中心各类场景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副中心场景建设。促进金融机构围绕场景项目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面向场景项目、场景能力企业加强金融产品供给。
(四)组织宣传推广
加强品牌活动策划,打造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场景系列品牌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场景交流会、场景培训会、标杆场景考察等活动,增进经验总结交流。开展标杆场景、典型案例发掘与评选,总结副中心场景创新工作经验,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推广。支持区内典型应用场景申报市级、国家级典型案例,进一步帮助企业扩大场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