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产业园区 >  产业园区 > 正文

循“新”出发、向“新”而行、凭“新”而变,宝山这一园区写好融合新文章

2024/8/22 14:49:16   新民晚报      人气:4471

全球工业机器人产值看中国,中国看上海,上海看宝山顾村。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占了全国1/9、上海1/3的产值。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300余家,并以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其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相关企业243家,工业规上企业58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专精特新企业44家、小巨人企业6家、战新企业18家、上市挂牌企业8家、专家工作站1家、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家。经历了过去十几年的发展,面对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新技术浪潮的到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正经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当前,园区正推动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强化技术支持,在靶向引进关键细分领域“特长生”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未来,还将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及用户需求,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机器人领域,建立场景应用“供应库、需求库”,组织推动“机器人 ”应用行动。
循“新”出发——从“链条全”到“生态优”
集群效应融出产业新业态
在3.09平方公里的不大不小的空间里,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已成为上海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的集中承载区。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企业,已构建起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因为引入了日本发那科(FANUC)、奥地利伏能士等一批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久久为功。
行业标杆——全球领军企业
标志性的亮黄色厂房、红色FANUC字样……在顾村,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发那科智能工厂三期项目已经入驻投产,为下游应用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年产值将直指100亿元。
通过十几年的打造,慢慢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小企业共生”浓厚氛围,初步实现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上游涉及减速器、装备加工制造、感知交互技术等,代表企业有章臣机械、佳时特、柏松机电设备、允仁传动、视比特机器人等;中游主要涉及本体技术以及规模化量产,以发那科、伏能士、快仓、宝临防爆机器人等为代表;下游涉及销售贸易、系统集成等领域企业,代表企业有鑫燕隆、傲铃自动化、趵诺自动化、嵩诺机器人、工博士、铮实光电等。
龙头企业的溢出效应非常重要,现在每个月产业园都有固定的活动,通过产业链的对接,发挥“大手牵小手”的作用。
同时,通过多年提标升级和定向招引,联东U谷、科创一号等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体的总部型企业落户顾村,费勉仪器、德国威驷等高端智能制造企业,易卜半导体、协鑫智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宝莱特、正雄能源等新能源企业先后扎根顾村。
向“新”而行——从“传统工业”到“全球样本”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将破题2.0
机器人产业想要快速发展,必然离不开产业链协同。产业的集聚,能够让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道路更顺畅,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当前产业链布局尚不完整,解剖来看,产业园内上游企业尚缺,中游的场景应用不够丰富,下游大模型、AI类支撑企业存在短板,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瓶颈依然存在,产业生态圈依然处于1.0阶段。第二是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工业用地呈现供应紧张的态势,导致在招商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企业因缺乏合适的产业用地而无法入驻,一些创新型企业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第三是产业基金尚未成立,成长性企业均有融资需求,产业基金对创新型企业的投资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而产业基金尚未实质开展投资,是科技研发类载体招商的巨大短板。
想要完成“传统工业”到“全球样本”的转变,上海机器人产业园需要通过创新链“破茧”,聚力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转化平台,推进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与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上海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联系,同上海大学机自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深度探索建立机器人创新协同体,引入一批重点实验室、孵化器,功能性的平台、创新性的转化中心也在不断完善。加速关键零部件、人形机器人等核心技术从“0→1”的突破、产业技术从“1→N”的延伸。以资本链“破浪”,年内设立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园区专项贷等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打响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破题2.0的号角。
凭“新”而变——“一个捷径,二个统筹,七链齐发”
构筑融通创新发展生态
国内外机器人产业招商引资日益激烈化,顾村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还面临品牌建设、人才招引、产业协同的一系列挑战,只有进一步放大格局视野、找准方位坐标,才能塑造先行优势,在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上写好“七链”融合新文章。
“一个捷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然承担起“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引领区核心承载区”的新使命,处于市级智能机器人三年行动计划中的强势承载区地位。
“二个统筹”: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发光项目和发热项目的统筹。对存量项目是产值的最大贡献者,做好运营与维护,来保持现有的生产水平或服务能力,新增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牵引器”和“动力源”,则要推动快开工快建设。在布局前瞻项目时,机器人项目是发热项目,而人工智能、算力等是发光项目,做到着眼长远发展、科学谋划。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统筹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面向当下,园区加快推动工业(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产业做大做强,积极与上海大学、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合作,拟洽谈引进天太机器人、四川福德机器人、湖南超能机器人等项目,开展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建设。
“七链齐发”: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上写好“七链”——产业链、空间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和服务链融合新文章。发挥产业、空间、科技、人才、资本、政策、服务等资源要素的作用,依靠外部政策支持转向培育和激发企业主体内部创新能力和专业化能力,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加快与首钢基金开展全面合作,沟通洽谈宝山智能制造投资基金于本年内落地,立足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发挥上海繁荣的金融市场、雄厚的工业基础、强大的长三角供应链体系,聚焦智能制造赛道头部企业的一级市场投资机会,紧抓泛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方向,将资本链接产业关键环节,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协调发展。
张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