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绿色生活创建的践行者

当前位置:供应信息 >  供应信息 > 正文

智能化推动中煤陕西提质增效

2024/6/26 16:22:28   中国能源网      人气:2454

近年来,中煤陕西公司围绕清洁高效煤炭开发及高端煤炭转化产业布局项目,强化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在智能矿山、智慧煤化工取得丰硕成果。

其中,大海则煤矿持续统筹推进技术优化创新,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化的示范矿井。常态化智能少人开采模式下,大海则煤矿开采单班人数不断减少,不仅工人更安全、更轻松,同时煤炭产能也不断提升。中煤陕西公司煤化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智能化,面对生产中的问题,从“凭经验处理”到“让数据说话”,决策效率大幅提升。全面数智赋能下,厂区生产实现提质增效。

智能煤矿“减人增效”

大海则煤矿作为世界最大立井煤矿,年产能达2000万吨,同时也是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据大海则煤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融合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化建设的新模式,大海则煤矿实现了矿井生产、洗选全流程智能化控制联动,建成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的智能化矿山。”

大海则煤矿生产控制指挥中心内,多台屏幕正显示着井下数百传感器实时传输的数据,工作人员正通过这些数据监测井下的智能采煤机运行情况。大海则煤矿董事长马冠超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煤矿井下智能化设备的推广,是为把工人从危险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降低其劳动强度。”据了解,目前大海则煤矿采用基于5G技术的常态化智能少人开采模式,单班智能化率最高96%,固定岗位实现常态化无人作业,减人提效增安成果显著。

保障安全的同时,新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大海则煤矿的生产效率,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以前井下设备没有联网,各单位只能各自为战,做不到统一指挥,因此效率较低。例如屏幕中看到的202工作面,原来年产能约为700—800万吨,但伴随智能化设备、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多项技术的引入,可以统一协调多个设备的运转,该工作面年产能有望提升至千万吨。”但马冠超也表示,煤矿井下条件错综复杂,面对多种风险,当前的智能化设备仍有一定不足。“包括煤机割煤、支架跟机、运输机推溜等在内的采煤全过程已经可以实现自动化,但由于顶板问题处理较为复杂,偶尔需要人工介入,因此仍需持续提高设备智能化程度,才能实现采煤工作面的无人化。此外,掘进要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煤岩识别技术欠缺和锚杆支护难以实现自动化的问题,制约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发展。未来大海则煤矿将依据自身经验,持续攻坚克难,深化智能化技术在煤矿各个领域的应用。”

数智系统构建智慧煤化工

作为煤化工行业首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陕西省首家实现“5G+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中煤陕西公司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总抓手,全面推动以设备互联互通、业务全面在线、数据全景感知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工厂建设。

走进中煤陕西煤化工一期项目的生产运行优化指挥中心大厅,仿佛走进一个全景3D影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约4米、宽约22米的智慧大屏,其中“运销数据”“煤质管理”“仓储信息”等信息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根据需要随时调取企业煤矿板块、化工板块生产运行情况的实时画面和关键数据。中煤陕西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俊杰表示,煤化工厂生产运行涉及诸多问题,以往只能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处理,伴随近年来智能工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系统可根据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计划,生产现场画面和关键信息也让管理人员决策更加准确高效。

一期项目厂区不仅运行高效,智能化控制也融入每一个环节。集成自动化控制系统,自控投用率、数采率均达到95%以上。搭建智能巡检系统,实现24小时在线检测和全面感知预警。建立数字信息采集系统,远程监测与诊断全厂设备运行状态。在厂区交接班室,记者看到屏幕中正显示智能化巡检系统传输的生产现场画面,其中气化、压缩等涉及高温的区域为热成像监控,设备各个位置的温度在画面中实时显示。

中煤陕西公司甲醇中心党总支书记刘长伟表示:“以前,设备的测温工作要由人工进行,工人每隔几小时就需要拿着测温器前往现场监测,伴随热成像监控的引入,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大幅提升,巡检频次和巡检点位数量随之降低。此外,厂区还通过超声波技术监测管线腐蚀,并利用光纤监测设备异常抖动,工人得以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他进一步表示,相关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工人通过手持终端就可以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并进行非接触式交接班,提高了工作效率。